摘要:9月18日,中国导演赵林山执导的影片《731》在全球同步上映。这一天,恰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一个象征日本侵华起点的日子。选择此时公映,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次深具历史重量的政治与文化宣言。当纽约时代广场、伦敦莱斯特广场和东京新宿的巨幕同时亮起这部影片的
9月18日,中国导演赵林山执导的影片《731》在全球同步上映。这一天,恰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一个象征日本侵华起点的日子。选择此时公映,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次深具历史重量的政治与文化宣言。当纽约时代广场、伦敦莱斯特广场和东京新宿的巨幕同时亮起这部影片的预告片时,人类文明中最黑暗的一章,终于在光影中被重新打开。
不同于以往对战争罪行的模糊叙述,《731》以近乎考古般的严谨态度,还原了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所建立的“生物武器实验室”。这里曾以“防疫给水部”为名,实则进行系统性的人体实验、细菌战研发与活体解剖。据史料记载,至少有3000人在此惨遭杀害,而真实数字可能远超此数。这些受害者被称为“马路大”(原木),意味着他们被视为无生命的实验材料。
影片并未止步于情绪渲染。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因一次偶然的街头冲突被秘密逮捕,随即卷入这个吞噬人性的机器。他的视角成为观众进入731部队内部的通道——从最初的欺骗性“体检”,到冻伤实验、毒气测试、器官摘除,每一帧画面都建立在大量原始档案的基础上。剧组不仅调阅了俄罗斯移交的280页731部队战后审讯记录,还依据美国解密的“桑德斯报告”与日本学者吉见义明的研究成果,复刻了实验流程、建筑结构甚至防护服材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出现的银白色橡胶防护服曾引发争议,有网友质疑其不符合历史真实。但哈尔滨市社科院研究员张树军指出:“1940年后,731部队已全面换装防化级别的白色防护装备,纽扣数量、接缝位置均有明确照片佐证。”这种细节上的执着,使《731》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而更接近一部“影像史学”的尝试。
在日本,舆论反应复杂而微妙。尽管主流媒体保持沉默或轻描淡写,但在社交媒体上,大量日本网民自发传播影片信息,呼吁本国影院引进。“我们有权知道自己的国家做过什么。”一位东京大学生在X(原Twitter)上写道。然而,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侵略历史采取淡化、回避态度,教科书删减相关内容,靖国神社参拜屡禁不止,使得此类作品在国内难有生存空间。
中国驻日大使馆罕见地用日文发布推文:“电影《731》,9月18日,全球上映。”这并非简单的宣传行为,而是一种外交层面的历史提醒——你或许可以遗忘,但我们不会允许世界失忆。
正如犹太裔历史学家科恩所言:“我以为奥斯维辛已是人类暴行的极限,直到我看到731的影像。”不同的是,纳粹罪行在战后经历了纽伦堡审判的清算,而731部队的核心成员却在美国情报交易中获得豁免,继续在日本医学界担任要职。这段未被审判的历史,造就了今日日本社会对战争责任的认知断裂。
《731》的意义,早已超出一部电影本身。它是一记敲向集体遗忘的钟声,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在一个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真正的勇气不是制造愤怒,而是呈现事实。当银幕熄灭,灯光亮起,我们应当自问:铭记,究竟是为了复仇,还是为了防止重演?
答案,就在每一个愿意直视黑暗的人眼中。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