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同步公映,次日登陆北美院线,全球首映式于哈尔滨举行。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人体实验罪行的影片,以“全球上映”四字冲上热搜,首日预售票房破亿,创下中国电影史新纪录。当历史伤痛以影像形式直面世界,这场跨越国
《731》全球上映:血色记忆能否唤醒全人类的良知?
导语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同步公映,次日登陆北美院线,全球首映式于哈尔滨举行。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人体实验罪行的影片,以“全球上映”四字冲上热搜,首日预售票房破亿,创下中国电影史新纪录。当历史伤痛以影像形式直面世界,这场跨越国界的“记忆之战”能否击碎沉默?
一、全球排片: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突围”
《731》选择在“九一八”纪念日启动全球放映,战略意图不言而喻。影片将于9月19日登陆北美,覆盖英、法、德、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方透露,部分国家影院已出现“一票难求”现象。
数据印证热度:
猫眼专业版显示,影片“想看”人数突破446万,超越《唐人街探案3》创平台纪录;
预售票房近6400万元,武汉多家影城已接到单位包场咨询;
哈尔滨首映式现场,观众含泪观影,有老者哽咽道:“这是给所有死难同胞的交代。”
二、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尺度与真实的博弈
影片以抗战胜利前夕为背景,揭露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细菌战研究、屠戮百姓的罪行。导演赵林山采用多线索叙事,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交织,还原了“冻伤实验”“母爱实验”等反人类场景。
争议焦点:
1. 视觉冲击:预告片中“断手”“交差感染实验室”等镜头引发讨论,部分观众质疑“过于血腥”,但更多人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最小化还原”;
2. 美术风格:有影评人指出,部分室内场景“过于干净”,缺乏历史真实感,导演回应称“需在艺术表达与观众承受力间寻找平衡”;
3. 演员表现:姜武、王志文等实力派演员的表演获赞,但也有声音质疑“为何不启用更多东北籍演员增强地域共鸣”。
三、全球反响:从“中国故事”到“人类警示”
影片在海外引发两极评价:
支持者:纽约观众在观影后自发默哀,有日籍观众留言:“我的祖父曾参与731部队,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直面家族的罪恶”;
质疑者:部分日本右翼媒体称影片“夸大事实”,但国际历史学家反驳:“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实物与口述史料,早已构成完整证据链”;
意外效应:在德国、法国等曾受纳粹暴行侵害的国家,影片被与《辛德勒的名单》对比,有影评人写道:“当东亚的伤痛被世界看见,人类才能真正理解‘反战’的意义。”
四、幕后揭秘:五年磨一剑的“生死博弈”
影片从筹备到上映历时13年,期间波折不断:
导演争议:赵林山此前仅执导过《铜雀台》(评分5.3分),网友质疑其能否驾驭严肃题材,但他透露:“拍摄《731》的念头,始于2012年拍摄《铜雀台》时对人性黑暗的思考”;
演员更迭:主演曾从张家辉换为姜武,后者为角色减重15公斤,并多次前往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体验生活;
审核风波:2025年7月,影片曾因“技术原因”临时撤档,引发“被举报”猜测,最终以“全球上映”破局,制片人感慨:“这是对历史真相的坚持,也是对艺术良知的捍卫。”
结语
当《731》的镜头扫过哈尔滨平房区的废墟,当幸存者的泪光与观众的抽泣声在影院交织,这场“全球放映”早已超越电影本身。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叩问,对人性的审视,更是对和平的呐喊。正如导演在首映式上所言:“我们拍的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面照见人类罪恶的镜子。愿这面镜子,能照亮所有黑暗的角落。”
来源:辟谣能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