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这样一部"超长"电影不仅在FIRST青年影展完成世界首映,还拿下了"一种立场"荣誉。更神奇的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什么大明星,而是两个找同学抄作业的13岁男孩。
2025年7月,这样一部"超长"电影不仅在FIRST青年影展完成世界首映,还拿下了"一种立场"荣誉。更神奇的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什么大明星,而是两个找同学抄作业的13岁男孩。
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为什么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能够打动评委和观众?
《呼朋引伴》的剧情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2022年夏天,两个初一男孩暑假最后两天发现作业没做完,决定出门找同学抄作业。就这样,一个189分钟的长片故事开始了。
导演杨正骐1997年生,今年才28岁,是个地地道道的杭州萧山人。整部电影就发生在"萧山老城方圆四五公里内",那个即将迎来亚运会的地方,到处都是新标语、新吉祥物、新景观。
电影的两个主人公余佳佳和周诚诚,都是根据真实孩子塑造的。佳佳的爸爸长期在边疆工作,妈妈是医护人员,经常不在家。诚诚的爸爸在外打工,他基本上也是留守儿童。当诚诚来找佳佳玩的时候,第一句话不是"你好",而是"阿姨,这是我的核酸"。
2022年的夏天,对这两个孩子来说既痛苦又快乐。痛苦的是作业一大堆没做完,快乐的是没人管他们,可以尽情玩游戏。当他们决定去抄作业时,第一个想到的同学家"楼下有个次密接",去不了。想去班长家,得先做核酸。
在核酸检测点排队时,他们遇到了三个奇怪的人,明代的倭人,问:海往哪里走?语言不通,倭人走了,核酸亭也午休了,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的超现实元素。
好不容易找到班长,这位"小官僚"坐在高背椅上,一脸严肃地问:不是说'非必要别出门'吗?佳佳和诚诚赶紧表忠心,说下次班长选举一定投票支持他,这才拿到了打印的作业答案。
导演很巧妙地在现实主义电影中加入了超现实元素,除了明代倭人,还有三个穿1980年代工装的工人。
这些人代表着萧山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们一担一担挑石头,在钱塘江上造出了半个萧山;明嘉靖年间,倭寇烧了萧山,后来重建才有了现在的格局。
工人们聊着"粮票""《庐山恋》",显然不属于这个时代。当公交车来了,他们想上车却被赶下来了——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核酸。
第二天,两个孩子走在萧山老街上,店铺凋敝。他们聊着未来,诚诚说:"抖音上讲,当大白一天可以赚五千。"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心酸,却是那个时期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展现了孩子如何看待成人世界的变化。当他们去找女同学抄作业时,发现她爸爸的饭店正在清理桌椅,显然要关门了。镜头采用了孩子的视角,稍微仰视着拍摄饭店。
观众很容易理解,这家饭店因为疫情影响无法继续经营。但孩子们不懂,他们只是懵懂地说想找女孩。老板一次比一次烦躁地让他们走开。
女孩在山上哭泣,为破碎的家庭和即将离开萧山而伤心。她做完了所有作业,但已经没用了——她要转学了。听到男孩们的呼喊,她在山上奔跑,最后说:"作业在书包里,你们拿去吧。"、"怎么还给你?"、"不用还了。"
电影的最后,暑假的最后一晚,两个孩子抄完作业在公交车站等车。三个老太太、三个工人、三个倭人陆续出现在站台。这些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人物,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导演杨正骐在电影海报上写了一句话:我们所处的现实,其实是过往历史的折叠。
这部电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两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城市在特殊时期的横切面。
开学了,佳佳和诚诚冲到学校,结果学校因疫情推迟线下教学,电影在这里结束。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呼朋引伴》用近三小时的篇幅,记录了两个13岁男孩的两天两夜。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童年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那个特殊时期的珍贵记录。
导演杨正骐虽然年轻,技法还不够成熟,但他的勇气和敏锐让人敬佩。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记录,每个孩子的视角都有其独特价值。
信源:
南方人物周刊 2025-09-17 《呼朋引伴》:两个小孩穿过2022年的夏天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