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一部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电影《731》正式公映。
文|灯泡和麦冬
编辑|影娱先锋
2025年9月18日,一部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电影《731》正式公映。
这部聚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战与人体实验罪行的影片,无论在定档前还是定档后,都获得了官方媒体的集中关注与支持。
《人民日报》等官媒连续两天内多次力挺,这不同寻常的举措,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
《731》的创作可谓是曲折。
导演赵林山耗时11年筹备,投入3亿成本,查阅历史资料8000多页,只为了真实还原那段黑暗的历史。
从普通百姓的视角看,日军嘴上说着“给水防疫”的漂亮话,背地里却将魔爪伸向无辜的人们,用各种极端手段对他们施加折磨。
影片定档本在2025年7月31日,然而当观众期待观影时,所有影片信息却突然消失。
一时间,各种传言满天飞。
有人表示影片因画面过于血腥被举报,也有消息称日本外务省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删减剧情。
就在外界揣测纷纷时,风向骤然逆转。
《人民日报》率先打破沉默,2025年8月3日上午发布短视频配文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真相不能忘”;
2025年8月3日下午,再发长文解读影片历史意义;
2025年8月4日,又以“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为题深化观点。
2天内3次力挺《731》,这种高频次确实罕见。
2025年9月17日,人民网也两度发声,直指
“《731》的价值,在于让历史不再沉默”。
官媒这种罕见力挺,释放出了三大重要信号。
选择在9月18日上映《731》,具有深远意义。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对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731部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他们的罪恶“实验工厂”。
电影以近乎纪实的镜头,再现了历史上被称为“魔鬼巢穴”的平房区基地内部场景:
在极寒环境下对受害者进行强制冻伤实验,导致其肢体冻僵、坏死,过程中受害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痛苦;
将活人关进负压真空舱,在压力差下,受害者出现眼球突出、内脏爆裂等恐怖症状,最终痛苦死亡;
故意注射鼠疫等致命细菌和病毒,观察其感染后的发病过程,许多人在极度痛苦中走向死亡。
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是人类恶行的极致展现。
传统抗战影片往往塑造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教育,更注重于英勇抵抗和最终胜利。
而《731》将镜头对准了无力抵抗的受害者,并系统的大规模进行野蛮行径。
《人民日报》等官媒的密切报道,充分强调了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存在。
在当今时代,虽然和平和发展是主流,但我们绝对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痛。
官媒对《731》的力挺,也表示抗战题材影视创作的重要变化。
《731》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创作路径:
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角,没有力挽狂澜的战斗场面,没有给人慰藉的正义。
只有冰冷的实验设备、残忍的暴力画面和绝望的受害者群体。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窒息的场景:
一位中国母亲被迫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带进实验室,她的哭喊、挣扎和最终的精神崩溃,构成了对战争暴力直接控诉。
这种暴力呈现,突破了传统抗战影片“构造神话”,还挑战了观众的接受底线。
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真实”,获得了官媒的高度评价。
央视评论特别指出:
“影片没有回避,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恰恰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历史正确”更重要。
所谓“历史正确”,意味着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还原度,即便这种真实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不适。
但官方对这种创作的认可,表明中国正试图通过更直接的历史表述方式,提升抗战叙事在全球历史中的可信度和传播力。
《731》并没有停留在展示野蛮行径的层面,而是通过叙事线索,表现背后的系统性。
影片中的日本军医并非都是面目狰狞的虐待狂,其中不少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他们以“科学研究”为名,对其实施。
这种人物刻画,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极端环境下的机制。
官媒对《731》的国际视角也给予了特别关注。
新华社文章明确指出:
“《731》不仅是中国人的历史,更是全人类的历史。”
这一表述暗示着中国抗战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转向。
影片设置了国际视角的角色和情节:
来自苏联等受害者,以及后来调查细菌战事实的美国专家。
这些角色的存在,将731部队的罪行从中日历史问题提升为多边国际历史问题。
特别是在影片结尾处,字幕列出日本细菌战研究对战后美国生化武器项目的影响,以及相关战犯如何通过交换研究资料获得豁免的历史事实。
过去,中国往往侧重于激发情感共鸣,通过民族苦难唤起国际社会的道德同情。
而《731》则尝试了一条不同的路径:通过坚实的历史证据和历史联系,构建一个事实共同体。
影片中大量引用了日本学者多年来对731部队的研究成果。
包括日本历史学家松村高夫、青木富贵子等。
这种不再简单将日本视为否认者,而是区分不同声音,与日本内的正义建立共识。
这种策略显然更有利于打破历史问题的外交僵局,形成跨越国界的历史共识。
结语:
《731》的价值,不止于一部电影。
官媒力挺《731》,本质是对历史记忆的郑重引导。
它以“个体创伤”还原苦难,为抗战影视提供“坚守真实”的新范式,更以铁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这部电影从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
用无可辩驳的真相,筑起人类文明抵御暴行的精神防线,提醒每一代人:
山河无恙,但历史的真相,永不能忘。
《731》及其获得的官方支持,代表了一种更加自信、开放的历史态度:
它既不回避历史的黑暗面,也不简化为民族悲情。
这种历史态度的转变,可能不仅影响抗战题材的影视创作,更将深远影响中国如何建构国家记忆、如何定位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
在记忆与遗忘的竞争中,《731》提醒我们,有些历史必须被记住,不是因为它们令人愉悦,而是因为它们定义了人类道德的底线。
官媒对这一记忆工作的强力支持,最后释放的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历史大国。
只有直面历史中最黑暗的部分,才能真正超越历史,走向未来。
勿忘国耻,吾心铭记。
部分参考资料:
光明网|原731部队成员在人民日报发文,揭露侵华日军罪行!.2024
新京报|《731》制片方郑重声明.2025
新华网|电影《731》定档“9·18” 平民视角揭露侵华日军暴行.2025
来源:影娱先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