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场次的《731》放映结束,没有一个人匆忙离场,取而代之的是长久的静默,和压抑不住的抽泣
9月18日,一个刻在国人骨血里的日子!
这一天,电影院里没有爆米花,没有嬉笑声
许多场次的《731》放映结束,没有一个人匆忙离场,取而代之的是长久的静默,和压抑不住的抽泣
银幕之外,哈尔滨731遗址博物馆的预约量,一夜之间暴涨7倍!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观影,这是一次横跨全国、穿越时空的集体祭奠
当《731》首日排片超70%、预售破亿、连破10项影史纪录的数据刷屏时,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
这一次,不是一部电影赢了,而是我们这代人,用一张张电影票,向全世界表明了我们的历史态度,我们赢了!
上映前,有人质疑:“又是一部靠爱国情怀圈钱的电影?”
但当猫眼平台450万的“想看”人数(其中60%是20-24岁的年轻人)刷新历史纪录时,我们明白,这早已超越了商业营销的范畴!
这是一场民心所向的“双向奔赴”
导演赵林山,耗时11年,抵押房产,像个考古学家一样去搜集日军解密的档案和幸存者口述,他说:“我要用一生在731取证这条路上走下去。” 他的执拗,是对历史的敬畏!
导演赵林山
而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厌倦了教科书上那几行冰冷的文字
我们需要一部电影,把那段被某些国家刻意掩盖、被时间风沙模糊的罪恶,带着痛感、带着细节,重新刻进我们的记忆里
所以,当影院将首场放映时间默契地定在9点18分,当“警钟长鸣”的标识出现在票根上,当无数网友自发整理史料、科普731的暴行时……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
我们走进影院,不是为了消费一段历史,而是为了守护一段绝不能被遗忘的真相
很多人担心,电影会过于血腥
但导演赵林山做了一个极其高级且残忍的选择:他克制了画面的血腥,却放大了人性的罪恶
电影里,那些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的直接镜头,往往不到0.3秒
取而代之的,是受害者颤抖的手部特写,是实验记录纸上绝望的血指纹,是日军军医在“科学理想”和“道德沦丧”之间那张扭曲的脸
这种“留白式”的叙事,比任何直白的血浆都更令人窒息。
因为它让你明白,731部队最恐怖的不是某个施虐的魔鬼,而是一整个将活生生的人称为“马路大”(实验材料)、以“国家利益”为名将手术刀变成屠刀的、系统性的“恶”!
正如一位豆瓣网友的短评:“走出影院,消毒水的气味仿佛仍萦绕鼻尖。它告诉你,真正的恐惧,不是画面,而是意识到这一切都曾真实发生过。”
《731》用影像完成了一次“铁证”的呈堂
它撕开的,是那段历史被“合法化”伪装的丑陋外衣!
如果说,《731》的成功仅仅停留在影院内,那它只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但它的真正力量,在于它引发的巨大社会回响!
上映前,豆瓣突现40%的一星差评,IP地址集中在日本和美国
这恰恰反证了电影的价值——当有人拼命想让你忘记时,你的铭记,就是最有力的反击
电影上映后,无数年轻人涌向哈尔滨731遗址博物馆,百度“731部队”的搜索量创下新高。社交媒体上,形成了“观影-学习-传播”的良性循环。
电影,成了一堂最生动、最深刻的全民历史课
影片在北美、澳洲同步上映
它用国际化的语言告诉世界,731的罪恶,不只是中国的伤疤,更是全人类文明史上最耻辱的注脚
这,才是《731》破纪录背后,最令人振奋的意义!
电影的结尾,黑屏字幕上打出:“3000名受害者中仅找回1082个名字”
这未完待续的名单,与导演“用一生去取证”的誓言,形成了最沉重的互文
《731》的票房数字,终将定格
但由它点燃的,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求索、对真相的捍卫、对和平的珍视,才刚刚开始
我们走进电影院,坐满那25.6万个场次,不是为了沉湎于仇恨,而是为了发出一声呐喊:有些历史,绝不容翻案;有些真相,必须代代相传!
最后,我想问已经看过或准备去看这部电影的你:走出影院,你内心最深的触动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感受。
如果你也认同,铭记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请点亮【赞】,并【转发】出去,让更多人走进影院,完成这场无声的出征!
来源:小欧的养韵文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