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电影于独特表达中凝聚观众——专访导演黄建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1:00 1

摘要:见到导演黄建新时,他作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的院长刚忙完开学事宜,又辗转于多个电影评审活动中。“很忙,但看到优秀的年轻导演和作品还是很开心。”他说。

新华社广州9月17日电(记者邓瑞璇、赵紫羽、黄国保)见到导演黄建新时,他作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的院长刚忙完开学事宜,又辗转于多个电影评审活动中。“很忙,但看到优秀的年轻导演和作品还是很开心。”他说。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黄建新以监制身份参与电影《营救飞虎》。为什么选择这一主题?主流电影有哪些变化?如何赢得观众?记者专访了黄建新。

导演黄建新(左)接受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邓瑞璇 摄 将鲜少人知的东江纵队故事搬上大银幕

“我们熟悉的抗战影视多聚焦北方,香港的抗日历程较少被呈现。”黄建新说。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在3年8个月的黑暗岁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持续开展抗战斗争,营救了美军飞虎队队员等盟军人员,成为华南抗战的重要力量。黄建新认为这段历史极具影视价值:“不仅彰显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更体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并肩作战。”

《营救飞虎》基于1944年的真实事件,讲述我党潜伏人员与港九大队队员联手救援被俘飞虎队飞行员的故事。黄建新数次动容:“无私营救、语言不通下的友谊、枪炮声中的八音盒……我们刻画了牺牲、情谊、正义,更传递对生命的尊重。核心是告诉世界,中国人热爱和平,但绝不畏惧抗争。”

与香港导演刘浩良的合作为影片注入独特风格。“电影秉承港片的动作与情绪表达,节奏较快,有自己的特色。”黄建新说。

为还原历史,团队在深圳、惠州等地取景,重建了20世纪40年代香港与广东街景,“还原是为了让观众记住,在广东与香港,曾有一支人民游击队为抗战付出巨大牺牲。”黄建新说。

黄建新希望通过《营救飞虎》,唤醒观众对这段历史的记忆,让东江纵队的故事成为全国影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页。

黄建新在电影《营救飞虎》摄制工作现场。新华社发 中国主流电影有着独特内核与叙事

监制《营救飞虎》,是黄建新对主流电影新表达的再度探索。

从《建国大业》三部曲奠定主流商业大片基调,到《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系列,黄建新始终以导演、监制、编剧等多重身份推动中国主流电影的演进。

“主流电影本质是人们理想价值观的表现,向往美好、惩恶扬善,这是全球共通的,也最能触达观众。”他说,“好莱坞的成功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主流价值观表达方式。”

回顾《建国大业》创作,他坦言当时充满忐忑:“新中国成立的主题已被多次呈现,年轻人还愿意看吗?”如何突破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框架,让历史表达更生动、更具人情味,成为他探索的方向。最终影片成为2009年华语票房冠军,并以主旋律叙事与类型片元素、全明星阵容结合的模式,开创了主流商业电影新路径。

在《长津湖》中,黄建新贯彻“小人物托举大时代”的理念。“重大题材创作容易陷入宏大叙事,忽略个体命运,但优秀的战争片多以人物命运为核心。所以我们聚焦几位年轻战士的生命轨迹,从奔赴前线到成长与牺牲,观众就会被每个人的命运深深牵动。”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2021年在厦门举行新闻发布会,黄建新(左三)为总监制。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他看来,中国主流电影能持续赢得观众,关键在于扎根本土文化与情感,以独特的内核与叙事唤起深层次共鸣。《流浪地球》《南京照相馆》等越来越多的主流电影,正以中国方式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

从最大票仓走向影视创作宝库

权威电影票房统计数据显示,广东长期稳居全国电影市场头号票仓。近年来,聚焦广东故事、岭南风情的影视作品日益增多,让黄建新感受到这片热土迸发的影视活力。

“广东有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文化,保存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俗,更以千年开放史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中心。”黄建新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崭新面貌与深厚传统的结合体,也塑造了广东人吃苦耐劳、务实肯干的品质。这种地域文化与精神底蕴,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也是各类艺术的灵感源泉。

今年5月,广东发布《关于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健全影视扶持激励机制等推出15项措施,以“真金白银”激发市场活力。

“这对电影人是极大激励,如今来广东的摄制组越来越多,我们也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电影产业的腾飞。”黄建新说。

来源:江城高校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