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自公布以来,就备受关注,它承载着一段极其沉重的历史,本应成为唤醒民族记忆、警示后人的重要作品,然而却迟迟未能上映,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又该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价值呢?
电影《731》自公布以来,就备受关注,它承载着一段极其沉重的历史,本应成为唤醒民族记忆、警示后人的重要作品,然而却迟迟未能上映,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又该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价值呢?
电影《731》讲述了自 1933 年起,以侵华日军 731 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触目惊心的细菌实验为背景的故事,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曲折命运,揭露 731 部队的滔天罪行,展现中国人民无惧生死、奋力抗争的英雄事迹。
从影片本身来看,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方面,它做到了考古学级别的历史还原。从实验室玻璃器皿上的刻度,到战俘衣服上精确到每一道缝线的编号,诸多细节都与历史实物完全一致。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在解剖台前颤抖的双手,与窗外飘落的樱花形成的残酷对比,源自日本解密文件中军医的真实忏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段黑暗的历史之中。
另一方面,在表现手法上,导演也有着自己的考量和克制。尽管是展现残酷的历史,但刻意将实验场景的血腥镜头控制在 0.3 秒以内,通过受害者颤抖的手部特写、实验记录纸上的血指纹等间接意象传递暴行,强化了观众对系统性暴行的认知,让观众意识到这些暴行曾真实发生,而不是单纯以血腥画面来刺激感官。
然而,这样一部意义重大的电影却面临着重重困境,导致迟迟无法上映。
首先,内容尺度存在争议。影片还原 731 部队活体实验的镜头,如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即使已删减 60% 并改为黑白画面,仍因冲击力过强触碰审查底线。国内没有电影分级制度,部分家长以 “影响青少年心理” 为由举报,使得审查部门需要在历史真实性与社会接受度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
其次,国际政治因素与外交压力不可忽视。日本外务省多次递交外交照会,要求修改片名及删减 70% 暴行镜头,右翼团体更是通过自动化脚本发起大量举报,超 180 万条举报中 60% 的 IP 来自东京。同时,好莱坞片厂施压海外发行,日本企业还通过持股国内影投公司施压撤资,原定发行公司也因资金链断裂终止合作。
再者,创作定位也引发了舆论争议。早期宣传中 “反战电影” 的定位被质疑可能弱化侵略者责任,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存在 “淡化罪行” 或 “夹带私货” 的嫌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上映进程。
电影《731》的遭遇,是历史、现实、国际、国内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历史的证词,是对那段惨痛历史的铭记和反思。我们期待这部电影能够早日上映,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真相,也希望在未来,类似题材的创作能够在历史还原、艺术表达和社会接受等方面找到更好的平衡,让历史的警钟长鸣。同时,也希望电影审查制度能不断完善,为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提供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