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就不会被骗?首部反诈微电影揭开诈骗大学生套路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0:00 2

摘要:北京各大高校刚刚开学,不少新生开学后的“安全第一课”是观看一部电影——《心防》。作为北京首部反诈微电影,该影片由北京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联合国家大剧院、抖音集团共同制作,目前正在北京92所高校140多个校区“全覆盖”放映。

北京各大高校刚刚开学,不少新生开学后的“安全第一课”是观看一部电影——《心防》。作为北京首部反诈微电影,该影片由北京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联合国家大剧院、抖音集团共同制作,目前正在北京92所高校140多个校区“全覆盖”放映。

《心防》首映式现场采访主创人员

刷单返利、网络交友、转让网游装备、购买演唱会门票、冒充公检法……影片中的每一种电诈手段,都有现实案例为蓝本,是现实中高校电诈的多发类型。

骗子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诱人上钩、围猎大学生的?面对来势汹汹的电信网络诈骗,大学生又该如何防范?

《心防》海报

“谁说聪明人就不被骗?”

“大学生这么聪明,还能被电诈给骗了?”在刚接触这部反诈微电影的拍摄计划时,国家大剧院导演刘九思难以想象。“在我们印象中,老年人才是骗子瞄准的重点目标,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接触的信息也多,怎么会轻易受骗?”

“我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被诈骗,什么人能骗得了我?”在影片中,以全省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名牌大学的主人公林醒,最初看到反诈宣传时的内心活动,反映了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对电诈的态度。大家总认为,诈骗离校园很遥远。

可事实上,高校学生被骗的案例时有发生。

“谁说聪明人就不被骗?”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办公室副主任武雪明告诉记者,很多人觉得,被电信网络诈骗的人要么傻,要么爱占小便宜,只要我不想白要别人的东西,洁身自好就不会被骗,这是非常大的误区!现实中,高学历人士也有被骗的,会不会受骗和人的情商、智商没有直接关系。

“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简单,一直潜心学习,被家长、学校保护得很好。进入高校独立生活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算真正开始接触社会,但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并不能画等号。越是麻痹大意,越容易落入诈骗圈套。”武雪明说。

5种类型诈骗 大学生最易“中招”

刷单返利、网络交友、转让网游装备、购买演唱会门票、冒充公检法……在创作微电影的剧本时,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反诈民警通过梳理警方接报的案件,选择了5种现实中大学生被骗最为集中的类型,串联在影片主人公林醒和他的同学身上,以展示每一种诈骗如何精准拿捏人心,一步步将学生拖入陷阱。

武雪明介绍,刷单返利是校园电诈案件中“永远的王”,发案量最多。

做任务得返利落入刷单返利陷阱(《心防》剧照)

影片主人公遭遇的刷单诈骗就取材于真实案例。被骗学生先是在新生群中看到刷单广告,群里晒出的截图显示,一天就能挣一两百元。他半信半疑地小额刷了几次单,真的获得了一两百元返利,信以为真之后就把父母给自己的5000元生活费全部投了进去。

当被害人一旦大额投入,就是骗子开始收割之时。“客服”告诉他,因为其频繁操作导致系统故障,账户被冻结了,只有再充值5000元刷一单才可以解锁,否则之前投入的钱就都拿不回来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在网络平台贷款5000元,又投了进去。结果,1万元全打了水漂,自己还背上一身债。

武雪明分析,刷单返利诈骗之所以在高校多发,一方面是抓住了学生想找兼职赚点零花钱的心理,另一方面,动动手指点个短视频就有奖励,这种钱如同白捡的一样。正是因为毫不费力,就让人更愿意去尝试。

网络交友诈骗同样充满套路。“如果骗子上来就说要裸聊,那肯定没什么人同意。但骗子先假意网上交友,视频聊天,这种要求显得非常合理。聊了几天后,看被害人逐渐动心了,就用自己先脱衣服等激将法引诱裸聊。”武雪明说,看到对方如此“坦诚”,很多人自然也就卸下了防备。最终,裸聊视频就被骗子用来勒索钱财。

网络交友当心裸聊被敲诈(《心防》剧照)

在购买游戏装备和演唱会门票这两种诈骗中,骗子利用受骗学生想满足个人爱好的急迫心理,引诱他们脱离平台,通过涉诈软件或私下交易,继而实施诈骗。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小龚晚上正在学校宿舍打游戏,有个陌生人发来私信,说小龚的游戏账号等级高,想花钱买她的账号。小龚欣然接受,对方发来一个网址,自称为了交易安全方便,让小龚点击网址到专门的平台进行交易。小龚信以为真,在该平台上输入自己的游戏账号,系统提示“交易完成”,可是当小龚尝试提现时,平台提示因“操作失误导致账户冻结”。

小龚只好联系平台“客服”询问缘由,“客服”表示账户冻结只需充值1000元就能解冻,这笔钱和小龚出售账号的收款都可以顺利提现。可小龚扫描“客服”提供的二维码充值后,系统仍提示解冻流程失败,需二次验证。就这样,被骗子牵着鼻子走的小龚陆续充值了8000元,账户始终没有解冻,她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大学生小张追了很多年的歌手要在北京开演唱会了,可是门票开售即售罄。急切想到现场一睹偶像风采的小张便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网站搜索购票渠道。偶然间,他在二手平台上看到有人在出售该歌手的演唱会门票,赶紧跟卖家联系。卖家告诉小张,演唱会门票是找人通过内部渠道拿到的,十分稀缺,也怕出现意外。如果小张诚心想买,需要证明一下自己的信用情况。

小张好不容易找到买票渠道,没顾上冷静思量就同意了。双方加了QQ,卖家发来一个链接,让小张下载一个屏幕共享APP,看小张的银行流水情况。小张下载软件开启屏幕共享后功能后登录自己的手机银行账户,紧接着,他就收到银行的出账短信,账户被盗刷1800元。

在这类诈骗中,骗子以出售演唱会门票作为幌子,无论是通过屏幕看银行流水验明信用,还是购票失败进行退款操作,都是为了拿到事主的银行卡、密码或验证码信息进行盗刷。

购买游戏装备私下交易风险高(《心防》剧照)

现在电信网络诈骗基本都是通过精准迎合人们的现实需求,以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场景来炮制骗局。比如,现实中确实有很多视频网站做推广,看视频点赞会有奖励;也有不少人通过网上交友真的找到了恋人;转让游戏装备、出售演出票的真实交易更是比比皆是。”武雪明说,诈骗防不胜防就是因为夹杂在这些真实的场景中,让人真假难辨。

人生地不熟惊恐无助 电诈出海围猎留学生

除了瞄准国内的学生群体下手之外,骗子连海外的留学生也没放过。冒充大使馆、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留学生的案件近些年比较常见。

电诈出海围猎留学生(《心防》剧照)

在剧中,主人公林醒的高中同学留学海外,在异国他乡突然接到了“大使馆”打来的电话,说她涉嫌洗钱犯罪,需要接受警方调查,还得交纳一笔不菲的保释金。手足无措的同学给林醒打来电话哭诉,被林醒及时识破骗局。

然而,剧本背后的真实案例却并非虚惊一场。今年3月,留学生小文接到了自称是当地通讯局的电话,说她名下的一个国内电话号码发布诈骗短信被举报,要把她名下的电话卡全部封停。小文赶忙申辩自己并不知情,随后,通讯局帮小文联系了国内公安机关的一名“警官”,让她报案进行调查。

小文以为说明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被人利用,让警方调查清楚就可以了,没想到,“警官”告知小文,她现在是一起严重刑事案件的重要嫌疑人,还让小文下载了一个可以监控行踪的手机软件,24小时通过电话短信和软件监控小文的一举一动。

惊慌失措的小文写了一封长达5000字的自白书,将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一五一十地写明,希望博得“警官”的同情,认真调查。

这名“警官”表示,小文的手机号可能被盗了,需支付25.8万元人民币以证清白,否则很快就会跨国逮捕她,至少要监禁一年。

小文在当地没有熟人朋友、跟室友都很少说话,她根本不知道,通讯局、警官全是骗子扮演的,伴着极度的恐惧,彻底落入了电诈圈套,不得不向国内的母亲要钱。

五类多发诈骗大学生要警惕(《心防》剧照)

武雪明告诉记者,这种骗术就是抓住了留学生在国外人生地不熟,又缺乏应对能力的弱点,留学生大多一个人在海外求学,就怕出现什么意外,突然听说自己涉嫌犯罪,还被威胁不许跟父母说明原因,甚至必须随时通报自己的行踪。可以想象,这些孤立无援的孩子在被骗子洗脑控制的过程中,是多么惊恐无助。

而且,骗子认为留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通常以交保释金、进行资产审查等名义,动辄向留学生索要几十万上百万元。孩子一旦被骗,不仅自己承受精神折磨,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损失。

92所高校140多个校区全覆盖放映

诈骗分子如此诡计多端,大学生究竟该如何防范?在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反诈民警高山看来,最关键的就是要接受反诈宣传,建立起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心理防线。

影片中的一个场景很有讽刺意味:第一天入学报到时,面对递过来的反诈宣传册,主人公林醒付之一笑,都没翻开看一眼,就扔在了地上。没过两天,他就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

这并不是艺术想象,而是反诈民警真实遇到的“扎心”经历。“我们去学校开展反诈宣传时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学生一看到是反诈宣传材料,甚至连拿都不拿。”高山说。

高山曾经回访过很多受骗事主,大多数人在被骗之前其实都接触过反诈宣传,但还是被骗了。“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跟自己无关,直接忽略,根本就没有仔细看一看防范宣传的内容。等真遇到诈骗了,自然也意识不到。”

为了让反诈宣传入脑入心,真正唤醒学生们的警觉,北京警方开始了拍摄微电影的全新尝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特定人群与易发案类别的精准宣传。

《心防》拍摄现场

微电影剧本迎合年轻人喜欢爽文、重生题材的胃口,设计了让主人公在被诈骗之后“重生”,挑战拦截5个骗局的重生“任务”这一剧情主线,还在剧情中加入了校园恋情、打游戏等细节。“重生”任务每过一关,主人公就会升级得到一颗星,这和学生高考前刷题的练习册如出一辙。

创作团队

导演刘九思说,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尽量呈现真实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们真切意识到诈骗离自己并不遥远。

《心防》首映式在北京大学举行

作为开学安全第一课,这部微电影正在北京92所高校中全覆盖放映,所有大一新生都将接受一次精准反诈教育。“大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只要他们真正了解了这些诈骗手段,就能举一反三,有效防范。”武雪明说,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像接种“疫苗”一样,把大学生群体的反诈“免疫力”建立起来,人人识诈、全民反诈。

记者:孙莹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