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高松凭借历时十年完成的纪录片《故乡几万里》获得纪录片单元最佳导演奖。《故乡几万里》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该片从1892年西医入川开始,以一群外国友人先后在成都工作与生活、中外民间友好交往的岁月故事缓缓展开,去年在CCTV-9和四川卫视同步播出后,这场东西方
9月13日,第二届金熊猫奖在成都落幕,世界各地的影像故事在“金熊猫”相遇,彼此看见相似,也看见差异,更看见融汇连接。
导演高松凭借历时十年完成的纪录片《故乡几万里》获得纪录片单元最佳导演奖。《故乡几万里》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该片从1892年西医入川开始,以一群外国友人先后在成都工作与生活、中外民间友好交往的岁月故事缓缓展开,去年在CCTV-9和四川卫视同步播出后,这场东西方文明的互鉴,深深吸引了海内外观众。
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在经过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爆款内容打开市场后,纪录片逐渐走进了年轻人视野,多样化的题材、对世界的真实记录,让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无论是获取新知、丰富人生视野,抑或是休闲娱乐、陶冶情操,越来越热爱追更纪录片,纪录片市场呈现出愈发年轻化、多元化、精品化的趋势,这也推动着纪录片不断创新和变革。
如何理解年轻人对于纪录片独特的观看期待和审美需求?或许对于创作者内容深耕、传播破壁,以及把握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能有所启发。
冒热气的故事、接地气的表达
8月底,医疗观察类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3》收官,第三季依旧蹲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沉浸式直击儿科医生帮助人类幼崽“闯关升级”的高能现场。该系列自2021年开播以来,以豆瓣9.6分、B站超4亿播放量,被百万网友形容为“好哭的宝藏纪录片”。
说到B站的爆款纪录片,《守护解放西》《人生一串》《单挑荒野》等作品堪称现象级。目前《守护解放西》五季内容在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100亿次,其中B站单平台播放量超14亿次,站内评分最高达9.8分,刷新了纪录片频道纪录。2025年片单中最受期待的《守护解放西6》也将于近期上线,第六季将有20集内容,题材也会有所创新和突破。
《守护解放西》系列能从网红变成长红,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轻松有趣接地气的风格和大胆创新年轻化地表达。比如漫画风格的片头、恰到好处的贴纸、活泼的综艺花字,为严肃的警务题材增加亮色;虽然出于隐私考虑都给案件当事人打了码,不过配上各种网言网语、表情包,完全不会妨碍观众对当事人心思和情绪的理解,趣味度妥妥拉满;运用倒放、分屏对比等形式,叠加变速、变声、逗趣音效等综艺效果,使案件叙事更显戏剧张力。“贴着地皮飞,跟着生活走,处处皆故事,人人是主角!”“多看看别人走的路,人生才不会走歪路。”这是网友们对这档警务纪录片最直观的评价。“冒热气”的故事、“接地气”的表达,让长沙坡子街派出所成为打卡地,让所在的解放西路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文旅目的地,也让有担当、有智慧,更有人情味的人民警察形象深入人心。
从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成立到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走红,随后《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等一系列优秀纪录片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纪录片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纪录片台网传播呈现差异化竞合格局,电视端深耕主流价值与历史文化,网络端则向多元化、年轻化题材拓展。
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看来,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火爆,可以视作纪录片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国内年轻群体最活跃的综合视频社区,“此后,B站把纪录片作为主打的文化产品去策划和生产,这表明青年群体对纪录片是有需求的。”截至2024年底,B站纪录片累计观看量达1.74亿人次,累计观看时长超5亿小时。上B站看纪录片,在弹幕、评论区互动,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的日常习惯,腾讯、优酷等在年轻态纪录片的布局上也已成规模及体系。
年轻群体与影像创作者的双向奔赴
“纪录片年轻化的势头愈发迅猛,‘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已然成为纪录片产业的共识。”身兼纪录片创作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表示,新生代给纪录片创作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其一是语调、语态的年轻化,央视、B站,以及其他平台近些年的纪录片作品都体现出了这样的趋势;其二是年轻态带来了全新的纪录片世界,包括新的创作空间和新的呈现内容,特别是年轻创作者介入之后,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新鲜的生活空间,也表现出了新的美学;其三是纪录片的创作方式逐渐呈现多元性、杂糅性和跨界性。
第二届金熊猫奖提名名单中,B站出品的作品《是坏情绪啊,没关系》入围,此前,该片已斩获了第30届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制片人透露,作为年轻人浓度极高的平台,B站一直关心当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做这部片子的初心,也是因为3个字——被看见。纪录片片尾,能够看到这样一句话:“你们的勇气,是穿透黑暗的一道光。”这是主创特别感谢所有参与拍摄的“坏情绪”的主人,也在鼓励大众勇敢面对情绪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在观看过程中,无数观众通过弹幕分享情绪故事,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今年暑期档,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微纪录片《馆藏“显眼包“》,主创名单中包含了10多位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学生。当古老文物遇上最懂网络语态的年轻人,“显眼包”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比如“尴尬而不失礼貌微笑”的商代亚醜钺,“放飞自我”的敦煌壁画,瞪着一双水汪汪大眼睛的黄琉璃脊兽,还有像“略略略”表情包的砖雕……总导演李浩洋表示,该片一部十集、每集5分钟,“如果把内容素材交给成熟的电视编导去做,我们可能两、三周就能做出来,但我们可能得不到这么网感十足,又有创意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韩飞副教授认为,以《馆藏“显眼包”》为代表的纪录片的融合表达与萌趣传播,是纪录片创作适应当前网络化、融合化、年轻化、娱乐化、碎片化的传播生态,与青年流行文化匹配连接的有益尝试。
类似作品还有《如果国宝会说话》《“字”从遇见你》《鲜生史》……看似“高冷”的历史、文化在短小精致的微纪录片里也能“萌萌哒”,获得了年轻观众的青睐。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被广为传播的金句:甲骨文“因为刻骨,所以铭心”,跪射俑愿意“放低自己”,长信宫灯会“照着你”。
再有,“四川真的有四条川吗?”“为什么古人用‘自’代表鼻子?”——这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却让《“字”从遇见你》开播就火成了“文化顶流”。今年暑期播放的《“字”从遇见你》第三季,继续让古老的汉字“动”起来、“萌”起来、“潮”起来。“当‘白’字在殷商祭典的烟雾中显影,‘气’字在阴阳流转的太极图里舒展,‘玄’字在道家典籍的竹简上氤氲,动画形式的呈现让人眼前一亮,成为年轻观众连通文字世界的全新接口,文明的薪火在其中已悄然传递。”中国视协副主席范宗钗表示,重温《“字”从遇见你》片头之问:“哎哟,那字儿怎么写来着?”他的回答是:没问题,都在血脉里。
短而精的表达形式、小而美的创作题材、简而深的叙事手法,青年人对于纪录片独特的审美需求,对于创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正迎来年轻观众的青睐,而年轻观众也在观看中获得了真善美的人文价值。这背后,正是一场年轻用户与影像创作者们的“双向奔赴”。
来源:爱看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