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的四场平行论坛上,来自全球的影视从业者、学者围绕数字技术革命下的文化创作展开深度对话。AI技术的冲击与应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重生、Z世代消费逻辑变革以及短剧崛起带来的产业重构,成为今年的核心议题。
在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的四场平行论坛上,来自全球的影视从业者、学者围绕数字技术革命下的文化创作展开深度对话。AI技术的冲击与应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重生、Z世代消费逻辑变革以及短剧崛起带来的产业重构,成为今年的核心议题。
01
AI是工具而非替代者
“我相信五年以后,AI将能够生成一整部电影,但它无法取代导演、摄影师、剪辑师、编剧等这些人员的作用,他们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得主、来自美国的电影视觉特效大师乔尔·海尼克作为“和AI工作过的”电影人,在分享AI技术带来的创作变革时强调,“没有灵魂的技术只是表演而已”。乔尔·海尼克认可AI在场景生成、角色年轻化等方面的应用,但同时指出“真实性关于故事和情感都应该体现内心”。
以《拯救》《他的儿子》等作品闻名的意大利导演、电影场景设计大师马可·登蒂奇对此持相似观点:“任何文化行为或者意识创作的核心就是人的思想。人工智能就像人所创造的所有的工具,都是要伴随着人们进行发展,而不是掩盖人本身的职能。”他特别提到能源消耗问题:“为了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非常恐怖,会导致非常大的污染。”
面对AI与虚拟技术的冲击,中国导演、演员叶一云认为,真实的情感体验与创造力是AI无法复制的核心价值。她呼吁创作者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守住内心的创作节奏与人文关怀。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看来,当下电影行业仍处于追求高规格技术参数的阶段,他预测,如果裸眼3D的技术足够成熟,可能会成为未来电影的基本配置。
电视剧《三体》导演杨磊从创作实践角度分享了AI的应用体验:“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会降低原来拍摄的一些难度。”他在《三体》等作品中已大量使用虚拟拍摄和AI生成技术,但同时强调:“不论怎么好用,创作的内容是给人看的。我们到底要创作什么内容,这点非常重要。”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周建东认为,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正从根本上重构文化内容的生产逻辑。它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激发新业态的创新引擎。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表示,中国在发展AI技术方面有独特优势:“中国是历史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和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结合,形成四个超:超大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国土、超悠久历史传统、超丰富文化积淀。”他认为AI技术的发展应该“为多数人谋利,改善人们生活”。
02
“Z世代”观众:从观看到参与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周建东在分析“Z世代”消费行为时谈及两大显著特征:一是参与式消费,二是文化认同驱动下的“为爱付费”。
周建东说:“‘Z世代’不再满足于被动地观看,他们渴望沉溺其中,与之互动。‘Z世代’不再满足于仅仅观看一部电影,他们为爱付费,为信息买单,这是圈层认同和社交的货币。”他认为,观众消费行为的改变,作用于电影票房之上,于是“一部电影的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票房,更在于它能否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话题,能否衍生出表情包、梗文化、同人创作等等,可否成为一个可持续讨论的文化事件”。
中央广播电视台影视纪录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马骏提出了“性时比优先”的概念:“比性价比更重要的是性时比,我花这个时间在这个内容上值不值。”他认为内容与形式的边界正在消解:“内容和营销的边界在慢慢消解,同时内容创作和内容消费的边界也在消解。”
巴西演员朱莉安娜·克努斯特从跨文化视角分享了她的观察:“中国和巴西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但作为人类,我们的情感是相通的。”她特别强调影视作品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的作用:“我希望我们可以去创建一个安全的地方,作为一个女性,我是希望我们为所有的女性带来更安全的社会环境。”
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高醇芳结合实践经验表示,中国电影应通过全球共通的情感语言实现文化对话。她以修复版《自古英雄出少年》和电影《红楼梦》在法国的反响为例,说明小成本、深情感的中国影片同样能打动海外观众。
03
从单一作品到全链生态,
短剧崛起
以《家里家外》为代表的短剧模式成为论坛关注焦点。“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介绍:“《家里家外2》的创作投入和内容深度都颠覆了大家对短剧低成本短周期的刻板印象。剧本字数达到了7万余字,拍摄周期长达30天,准备了800余套服装造型,拍摄场景40余个。”
长信传媒董事长郭靖宇认为:“短剧未来应该向长剧学习作品思维,长剧应该向短剧学习产品思维。”他正在实践长短剧的结合开发:“今年《唐朝诡事录3》上线的时候就会同时有微短剧叫《唐诡奇谭》,同时还会有多部竖屏的短剧。”
美国美西编剧协会国际委员会负责人鲍勃·安德伍德从美国视角分析:“短剧确实也可以去学习这些作品的思维。如果是长剧,每集一个小时的长度,你可能考虑的要素就不一样了。”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亚太区副总裁冯伟补充道:“好莱坞在向中国同行学习,中国现在微短剧出海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一个品牌。”
中国演员唐嫣从表演角度分享了她的体会:“现如今季播才是开始,因为所有观众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解读、解析、二创。这意味着我们所有检验不但要经受正片的检验,还要能经得起被拆解、重组、放大。”
04
技术创新应与人文精神平衡发展
论坛与会者普遍认为,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产业需要找到创新与守正的平衡点。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所言:“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这块承载着光影梦想的大银幕,更要勇于踏入未知的数字疆土。电影的魅力不仅是定格在银幕上,还要活在观众的生活里。”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影视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化自信的驱动,探索从单一作品向全面生态的跃迁之路。无论是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重生,还是短剧形式的内容创新,或是AI技术赋能下的创作变革,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用世界性的语言讲述地方性的故事,在深耕本土的同时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母题。
正如本届论坛所展示的,在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的双重驱动下,全球影视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而中国正在这场变革中探索着自己的路径与方向。
CONTACT US
来源:中国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