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国家领导人在人民的面前,往往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形象。他们虽然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时候展露出来的却是庄重与威严。
若有人想问:“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演过电影吗?“恐怕大多数人会愣住。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这似乎是个难以想象的命题。
因为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国家领导人在人民的面前,往往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形象。他们虽然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时候展露出来的却是庄重与威严。
不过,咱们中国有一位领导人曾经“客串”过一部电影。而且他参演的这部电影啊,在中国影史上还大大有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部电影的衍生歌曲还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经典红歌。它的演唱者是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而歌曲的名字则和电影同名,它的名字就叫做——《南泥湾》。
没错,咱们国家这位领导人“客串”的电影,就是1943年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纪录片《南泥湾》。那么,这位“客串“电影的领导人是谁呢?我猜你一定想象不到,因为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毛主席,这位以诗人、军事家、革命家形象深入人心的国家领袖,从新中国成立起,一直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
《南泥湾》这部电影的名气也十分响亮,可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毛主席曾经参演这部电影呢?要讲清这段故事,还得让我们把目光先投向抗战时期的延安。
1941年,党中央在延安当地组织了一场生产自救活动。由王震将军带领的359旅把“烂泥湾”变成了塞上江南,并改名为“南泥湾”。
当时周总理找到了在延安的摄影师吴印咸说:“延安军民抗日的壮举,应该用影片记录下来。”于是,延安电影团就这样诞生了。
几台老式摄像机、过期胶片、靠木壳照相机改装成的放大机,就是这个电影团的全部家当。延安电影团成员在特殊时期拍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镜头,后来它们都成了中国红色影像的珍贵底稿。
比如《延安与八路军》,记录下宝塔山的晨曦、抗日战士的脸庞,可惜胶片在苏联制作时因战争遗失,成为永久的遗憾。
他们的另一部作品《南泥湾》,则意外留下了毛主席的“惊鸿一瞥”。事情的起因是1943年,吴印咸接到任务后和电影团的成员开了一个会。
大家最后决定将南泥湾的垦荒传奇以纪录片的形式搬上银幕,可是由于受到封锁限制,他们手头只有2000英尺过期胶片,这些珍贵胶片拍废一条就少一条。
电影团成员们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才能让这些胶片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拍好一部电影,仅仅是记录生活中的真实镜头还不够,还得满足电影的故事性,激发人们观看的欲望。
导演吴印咸思前想后,想了一个绝招——那就是请毛主席题词,利用毛主席的影响力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吴印咸把自己的想法同毛主席一讲,毛主席马上就同意了。
正式拍摄的那一天,延安的天气晴好。由于窑洞内光线太暗,毛主席便搬了张桌子到院子里,挥毫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
吴印咸在一边悄悄地架起摄像机,记录了毛主席挥毫的全部过程,最后他把这一组镜头剪进《南泥湾》的片头。作为奖励,毛主席将当天写下的那八个大字也赠送给了他。
《南泥湾》电影上映的时候,人们看到片头的毛主席是没有台词,没有表演的,大银幕只展现了他专注写字的过程。
毛主席抬笔间的气定神闲,与身后黄土高原的苍茫浑然一体,这或许是中国影史上最为特殊的一次“客串“吧。
因为毛主席并没有在扮演谁,甚至都谈不上在“扮演”自己,因为他只是干了自己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干的事情。然而通过胶片的记录,这一幕却成为延安时代领导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后来,影片每到一处地方公映,群众见到片头里毛主席挥毫题词的镜头,便忍不住全体起立,掌声雷动。如今再回想起毛主席这一段“客串”电影的珍贵经历,恰恰在于它拍摄时的“不经意”。
现代政治人物面对镜头时的衣着言行,常带着精心的设计。他们管理自己的表情,修饰自己的发言,只想让人看到他们愿意让人看到的那一面。
然而在《南泥湾》电影开头的毛主席题词的画面里,他穿的就是日常的衣服,做的也是他平时会做的事。砚台边的墨渍、被风吹起的纸角,都是平时他身边工作人员时常见到的景象。
甚至包括毛主席对吴印咸讲的那一句“这张题词就送给你吧”,也是他平时经常会讲的话。一切都是他日常工作中的一瞬间,却被胶片定格成了历史。真正的宣传,从来不需要表演。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八个字,通过电影《南泥湾》传遍延安,这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不过,电影的上映后的大获成功,并未能改变延安电影团的艰难处境。
延安电影团后来拍摄的许多胶片,都因为战乱或技术条件的限制未能保存下来。就连毛主席题词的影像资料原件也消失无踪,只剩博物馆里的翻拍片段。
《南泥湾》这部纪录片虽然拍摄条件简陋,却真实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精神风貌。镜头里,战士们挥舞锄头开垦荒地的身影,妇女们摇动纺车的勤劳姿态。
还有那一望无际的丰收麦田,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一道风景。这些画面不仅鼓舞了当时的边区军民,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受到时代以及当时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毛主席留下的影像资料并不多,而在电影《南泥湾》中的客串,更是战争时期少有的影像资料。
不过,毛主席在《南泥湾》的电影里的“客串”,并不是后来其它国家领导人那种“有意为之”的表演。但是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真实,让八十年前的画面至今鲜活。
或许,政治与电影的交集,从来不该是作秀的舞台。当镜头诚实记录下领袖伏案题词、战士挥锄垦荒、百姓鼓掌欢呼的片段时,电影便成了历史的眼睛。
2025年是毛主席逝世49周年,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领导人的身影,更是一个民族在最艰难岁月里挺直的脊梁。
来源:执笔读春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