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意,拍出3800万?吓到大师跺脚悬疑背后,谁买单?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4:46 2

摘要:上映后,《凶器》迅速打破今年提前场票房纪录,烂番茄新鲜度96%,IMDb评分7.9,这种华丽数字背后却有一个争议点:故事在美国本土几乎被捧上天,但在中国观众的评论区,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声音。

美国恐怖片市场最近又冒出了一匹黑马——《凶器》(Weapons)。没有铺天盖地的前期宣发,却早早卖出了3800万美元的制作费。

连新兴恐怖大师乔丹·皮尔都想高价买下剧本,但被华纳截胡。据说他被气得解雇了负责谈判的员工,可见这片子在业内有多火。

上映后,《凶器》迅速打破今年提前场票房纪录,烂番茄新鲜度96%,IMDb评分7.9,这种华丽数字背后却有一个争议点:故事在美国本土几乎被捧上天,但在中国观众的评论区,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声音。

有人说,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观众一没耐心就不买账,于是纷纷高呼“看不懂”。

半夜失踪:镇上跑出17个孩子

故事的核心事件,是17个孩子在凌晨2:17冲出家门,姿势奇怪地奔向黑夜,家长怎么喊都喊不回来。他们属于同一个班,而唯一没跑的小男孩阿利克斯,从此变得孤僻阴郁。

家长们把矛头指向班主任贾斯汀,说她管教无方,工作失职,于是这位女教师被喷成“女巫”。

参与调查的角色有三个人:一个是孩子父亲亚契,他翻监控、挨家敲门,想找线索;另一个是警察保罗,遇到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哪边都指望不上;还有瘾君子詹姆斯,他混得最差,却鬼使神差地成了寻找孩子下落的突破口。

影片多线并进,让观众像站在迷宫中央,各种角色互相纠缠。女教师半夜遭“鬼敲门”吓得要命,结果是亚契在敲;警察盯着瘾君子不放,却没料到对方真的找到了孩子线索。

孩子失踪的神秘性,使得原本单纯的“小镇故事”爆发出层层暗涌——每个人都在抓狂、互相怀疑。

恐怖片还是社会寓言?

随着剧情推进,我们发现小男孩阿利克斯的“变异”才是关键。原来他的姨妈格拉迪斯患重病,投靠在他家,表面上只是个虚弱老妇人,却能暗中操控孩子,大人也被她搞得半疯。

这时观众以为会有更加细腻的“邪祟”或“鬼魅”设定,然而导演给出的解释极其简略:格拉迪斯利用一株植物和血液蛊惑人,吸取他们的生命力。

没想到大家吐槽的重点,恰恰就是这“简单解释”。大部分恐怖片观众期待更严谨的逻辑或宗教、诅咒背景来支撑怪力乱神。

然而《凶器》把恐怖情节一带而过,既不搞大场面祭祀,也不强调复仇咒语,而是想借此揭露小镇上大人们的种种弱点:教师的否认、家长的愤怒、警察的逃避、瘾君子的堕落……在格拉迪斯面前,人人都失去理智,孩子则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

吹笛人:一曲带走孩子?

有人把片中的格拉迪斯比作《花衣魔笛手》里的吹笛人。

原版本是镇民不给酬劳,笛子一响,孩子们跟着跑走,再也没回来。这个充满隐喻的童话,指向了统治者或社会对青少年的忽视乃至伤害。同样地,《凶器》里大人们用各种方式回避责任,沉溺自身悲伤,根本没空好好管孩子,让格拉迪斯有机可乘。

影片快收尾时,所有真相突然摊开:格拉迪斯被大伙儿围剿,“邪术”落幕。但导演没打算再解释什么,于是观众都只有猜测:是讽刺校园枪击案?还是隐喻社会体系对少年群体的忽视?导演自己只是说,在创作这剧本时,他正试图排解丧友的深切痛苦。也许正因为带了太多私人的情绪,高完成度的恐怖氛围最后有些虎头蛇尾。

恐惧散不去,就留在观众心里

最终,《凶器》像一场风暴,把孩子集体离奇失踪的噩梦烘托到极点,却没在最后给出一个圆满答案。有人拍手称快:难得有部恐怖片想探讨社会问题。也有人困惑:我花钱买惊吓,结果导演给我上一套寓言课。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这部片子起码撕开了美国恐怖片的新可能性,也让观众思考:所谓怪物或鬼魅,也许从来都藏在大人的麻木和沉默里。窥见了这一点后,通过银幕传递的阴影,就很难轻易消散了。

来源:BOSS外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