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暑期档电影接二连三地上映,人们的视觉盛宴达到了极致。好电影就像一场短暂的人生缩影,它让人们在两小时内,跟着角色沉浸其中,也能在电影散场过后,带着某句台词,亦或者某个镜头,去展开对生活的多一份理解。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并警惕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
伴随着暑期档电影接二连三地上映,人们的视觉盛宴达到了极致。好电影就像一场短暂的人生缩影,它让人们在两小时内,跟着角色沉浸其中,也能在电影散场过后,带着某句台词,亦或者某个镜头,去展开对生活的多一份理解。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并警惕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伴随着快节奏的影响,很少让人沉下心去思考演员的真谛。如此一来,往往呈现在大荧幕上的角色便是“动作软绵”“眼神空洞”;加之“偶像包袱”过重,一味追逐自身的“帅气”与“美貌”,不会再考虑自身装扮是否与角色相匹配。这种错位不仅削弱了作品的艺术造诣,还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评判。
此外,电影艺术的创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制作方,却在最该下功夫的内容创作上偷工减料,他们把大量的资金倾斜于明星炒作、话题营销等,这样往往会导致票房虚高,但口碑坍塌。“只看营销不看内容”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无一不是以内容为根基,营销只是“锦上添花”,而非“无米之炊”。
同时,档期本应该是电影进行市场调节供需的“缓冲带”,来通过不同档期的差异化定位,让影片找到适配的观众群体。比如说大档期来承接集中释放的观影热情,日常的档期满足分散的娱乐需求。但如今,档期生态陷入了严重的失衡,头部档期被过度挤压,日常档期却陷入片荒,终究造成了全链条资源浪费。许多影院只能靠老片复映或者是低价促销来勉强维持运营。
总而言之,在文艺作品创作中,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是确保作品兼具市场竞争力与思想深度的核心挑战。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