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00万预售,441万人点了“想看”,听着像爆款,可点开售票App,大把空座。113亿人次的营销曝光,等于每个中国人被推送了8次,依旧没把观众摁进影厅。
“太痛了,怕在影院哭到缺氧。
”
“致敬,但等上线再看。
”
这两句弹幕,把《731》的处境说透了:热度炸裂,钱包没动。
3600万预售,441万人点了“想看”,听着像爆款,可点开售票App,大把空座。113亿人次的营销曝光,等于每个中国人被推送了8次,依旧没把观众摁进影厅。
高热度≠高票房,这道裂缝,比电影本身更扎眼。
裂缝一:情绪过载,观众先逃了
暑期档刚被《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榨干眼泪,35亿票房背后是35亿份沉重。
再进一次细菌实验室?
很多人直接PTSD。
抖音高赞评论说:“不是不想铭记,是钱包和心脏都只剩半条命。
”悲情疲劳,成了最诚实的挡箭牌。
裂缝二:导演信用账户余额不足
赵林山上一部作品《铜雀台》豆瓣5.7,口碑两极。
观众对“历史+商业”的混搭天然警惕:怕猎奇,怕煽情,怕把苦难拍成爽片。
导演名字一出,豆瓣小组先开赌局:这次能及格吗?
信任缺口,预售填不满。
裂缝三:题材自带“观影门槛”
731部队、活体实验、细菌战……每个词都重到让人喘不过气。
片方放出的物料越真实,越像提醒观众:这不是爆米花电影。
心理负担直接转化为“等线上”的借口——在家哭,至少能按暂停。
裂缝四:同档期对手太会“解压”
隔壁厅在放喜剧、放特效、放恋爱。
观众刚被历史课按头教育完,转身就想找点甜的。
沉重题材在暑期档,像把解剖台搬进游乐场,格格不入。
怎么办?
业内私下打赌:10亿是天花板,想破圈得靠口碑逆袭。
点映场流出的第一波反馈成了救命稻草——“克制、不煽、史料扎实”八个字,被影迷截图疯转。
如果正式上映后,这八个字能稳住,影院里那些空座,或许会被“自来水”慢慢填满。
否则,113亿次曝光只会变成113亿次提醒:我们记得,但未必敢看。
来源:快乐阿弗丽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