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外卖骑手与平台高管在十字路口发生碰撞事故、当算法的冰冷齿轮碾过普通人的生活……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用一场看似偶然的车祸,撕开了城市化进程中最尖锐的矛盾——技术理性与人性温度的撕裂。这部斩获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的现实主义力作,以16毫米胶片的颗粒质感
当外卖骑手与平台高管在十字路口发生碰撞事故、当算法的冰冷齿轮碾过普通人的生活……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用一场看似偶然的车祸,撕开了城市化进程中最尖锐的矛盾——技术理性与人性温度的撕裂。这部斩获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的现实主义力作,以16毫米胶片的颗粒质感,将观众拽入一场关于生存、责任与救赎的伦理困境。
一、算法困局下的双重囚徒。
影片以宋宁峰饰演的外卖平台高管危力为叙事锚点,这个看似光鲜的中产精英,实则是算法系统的共谋者。他主导设计的配送时效模型,将骑手的时间压缩至极限:系统要求30分钟送达的订单,骑手实际可用时间仅28分钟,剩余2分钟必须完成"微笑打卡"等平台任务。这种精密的时间剥削,在影片开场便埋下伏笔——危力在车中与下属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配送路径",而窗外,骑手们正骑着改装电动车在车流中逆行穿梭。
当危力的轿车与闯红灯的外卖员陈金鹏发生碰撞时,这场事故便成为解构算法暴力的手术刀。重伤的陈金鹏躺在ICU,每日2万元的医疗费像流水般消耗着这个进城务工家庭的积蓄;而危力则陷入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绞杀:保险公司以"骑手违规"为由拒赔,平台法务部暗示他"私了以维护企业形象",妻子沈均怡(张歆艺饰)更因二胎妊娠反应加剧家庭经济压力。
二、胶片镜头下的生存图鉴。
导演刘泰风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这种充满复古质感的媒介选择,恰与影片对现代性困境的批判形成奇妙互文。在胶片的颗粒感中,观众能清晰看见危力西装袖口的磨损、陈金鹏妻子徐晓霞(郭柯宇饰)指甲缝里的油污,以及ICU病房玻璃上凝结的水雾——这些细节构成当代中国的生存浮世绘。
影片对空间的处理极具象征意味:危力的办公室位于城市CBD的38层,全景玻璃幕墙将他与外界隔绝成"算法上帝";而陈金鹏夫妇租住的城中村隔断房,潮湿的墙面上贴满催缴水电费的通知单。当危力为躲避记者追访躲进城中村时,镜头跟随他穿过污水横流的巷道,最终停驻在陈家逼仄的厨房——这个空间转换过程,完成了对技术霸权的视觉解构。
三、道德困境中的人性博弈。
影片最锋利的批判,在于揭示算法如何异化人际关系。危力最初坚信"系统是科学的",直到律师冯源(孙之鸿饰)向他展示骑手端的真实数据:为避免超时罚款,87%的骑手有过闯红灯行为,43%的订单存在"虚假送达"操作。当危力质问"为什么系统不预留缓冲时间"时,平台CTO的回应令人不寒而栗:"用户习惯了30分钟送达,延长5分钟就会导致订单流失。"
这种资本逻辑与生命价值的冲突,在影片后半段达到高潮。徐晓霞为筹集医药费,不得不在街头举牌控诉平台;而危力在失业后发现,自己竟也成了算法优化的对象——公司以"年龄超标"为由将他裁撤。当两个家庭在调解室对峙时,没有预想中的激烈争吵,只有陈金鹏昏迷中无意识的呢喃,和危力女儿在视频通话里说"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这些超越阶级的情感共鸣,构成了对技术异化的温柔反击。
四、开放结局中的希望辩证法。
影片结尾没有给出传统意义上的救赎:危力虽然开始送外卖体验骑手生活,但系统依然在后台记录他的每单时效;陈金鹏虽苏醒,但后遗症将伴随终身;徐晓霞最终接受平台"人道主义补偿",却在签字时发现条款中隐藏的免责声明。这种充满现实钝感的结局,恰恰印证了导演的创作理念:"希望不是乌托邦的幻影,而是明知生活充满裂痕却依然选择前行的勇气。"
当片尾字幕浮现"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时,镜头扫过城市天际线:晨光中,骑手们再次跨上电动车,危力系紧外卖箱的背带,沈均怡挺着孕肚为女儿准备早餐。这个充满生活毛边的画面,恰似对算法暴政的无声抗议——在技术理性的铁幕下,人类依然保有选择善良的权利。
总结。
在流媒体平台算法推荐盛行的今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像一封写给时代的情书。它提醒我们:当5G信号覆盖每个角落,当无人配送车开始试运行,那些在算法缝隙中挣扎的普通人,依然需要被看见、被倾听、被温暖。这或许就是电影最动人的力量——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它固执地守护着人性的微光。
来源:尘境心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