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地雷战》的拍摄故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1:27 3

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复杂,加强民兵教育和训练迫在眉睫。在时任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安排下,总参军训部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协作,召开“全军军教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地雷战》便是此次会议后组织创作的影片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复杂,加强民兵教育和训练迫在眉睫。在时任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安排下,总参军训部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协作,召开“全军军教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地雷战》便是此次会议后组织创作的影片之一。

影片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海阳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三位民兵英雄和海阳人民的地雷战事迹,以真实历史为蓝本进行艺术创作。

导演唐英奇在拍摄现场常常一边拍摄一边修改剧本。如影片结尾场景,他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最终在梦中得到老石匠启示,设计出“镇妖石”的情节,为影片增添了精彩的收尾 。

在拍摄“头发丝雷”这场戏时,为使情节更有趣味性,设计了赵虎向玉兰索要头发制作地雷的情节,将恋人之间的误解和默契融入对敌斗争中,使影片更具生活气息 。

为还原真实历史环境,外景场地选在了地雷战的故乡——胶东海阳的深山里。那里房屋坐落在崎岖山沟,拍摄条件艰苦,剧组人员常常需要将器材扛到悬崖绝壁上,但大家都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情 。

在拍摄电影《地雷战》时,为了还原大桥真相,摄制组还在蚬子湾、东蒲、贤友几个大队的石碃购买了上百根石条,用马车拉过去,临时架桥。道具师还对石条进行了“做旧”处理,涂了些锅底灰、炕洞灰等脏东西,让桥“返古”逼真。

《地雷战》开创了全新的军教片样式,将传统军教片的功能与观众的娱乐需求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故事、简明扼要的情节、朴实生动的人物,展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民兵的抗日智慧 。

该片与《地道战》《南征北战》并称为“三战”,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74年在奥地利第十四届维也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纪念奖 。

来源:陇东漫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