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隐形掌控者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9:10 6

摘要:咱就是说,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看电影新闻或者某个电影节的大合影,心里会冒出一个问号:中间那个看起来挺和气、但又不是张艺谋陈凯歌、也不是吴京沈腾的大叔,到底是谁啊?凭什么他能站C位?这个人,往往就是程青松。

咱就是说,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看电影新闻或者某个电影节的大合影,心里会冒出一个问号:中间那个看起来挺和气、但又不是张艺谋陈凯歌、也不是吴京沈腾的大叔,到底是谁啊?凭什么他能站C位?这个人,往往就是程青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你说他是大名鼎鼎的导演吧?好像没什么票房几十亿的代表作。你说他是超级巨星吧?走大街上估计也没几个人能认出来。但邪门的是,你看那些新闻图里,资本大佬、顶流明星、知名导演,见了他都笑脸相迎,客气得不得了。他的地位高到让咱们这些圈外人完全无法理解。 但今天,咱就试着用大白话唠明白,他到底牛在哪。

首先,咱得换个思路。别把电影圈想象成一个大擂台,谁票房高谁就牛逼。咱把它想象成一个超大型的、超级豪华的“夜店”。台上有明星唱歌跳舞, booth里有DJ打碟控场,而夜店的老板呢,就是出钱的投资方。那么程青松是干嘛的?他是这个夜店里那个掌管所有灯光、音响、电路和后台所有通行证的“电力总管”。你看不见他表演,但整个场子能不能亮起来、音效能不能炸翻全场、谁有资格进VIP室,全得他说了算。台前的明星换了一茬又一茬,DJ也可能过气,但你这个“电力总管”,只要还在岗,就永远是爷。具体到程青松身上,他的“电闸”就是两样东西:《青年电影手册》和金扫帚奖。《青年电影手册》是他主编的一本行业权威读物。说白了,他虽然不是直接拍电影的人,但他是“定义”好电影的人之一。

每年评选年度华语十佳影片,等于是在给行业立标杆、写评语。这能量就大了去了,相当于他手里握着一枚“官方认证”的小红旗,插在谁的作品上,谁的艺术成就就能被盖个章。更绝的是“金扫帚奖”——专门评选年度最令人失望影片的奖。这操作简直是神来之笔!在一个人人互相吹捧、讲究人情世故的圈子里,他敢跳出来,并且有资格、有威信地说“你,拍得不行”。这得有多大的底气?这说明他已经超脱了那个“需要看人脸色吃饭”的层面了。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你夸一个人,可能是客气;但你敢批评一个人,而且批评了对方还得接着,这绝对是因为你站得足够高。光有权力还不行,程青松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是一个“人脉路由器”。 电影圈所有的关键节点,资本、艺术、新人、大佬,全都能在他这个“接口”上联通。你是一个煤老板,手里有几个小目标,想投资电影彰显一下格调,但你懂艺术吗?你知道哪个年轻导演是潜力股吗?你怕不怕钱砸下去拍出个绝世大烂片?这时候你怎么办?你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程青松这样的“业内权威”来给你做信用背书。他说“这个青年导演不错,本子也好”,你这钱才敢投出去。他成了连接资本和艺术的“信任桥梁”。同样,一个北电刚毕业的毛头小子,怀才不遇,拿着牛逼的剧本找不到钱。他怎么才能让大佬看见?如果能得到程青松的赏识,在他的评奖里露个脸,在金扫帚的论坛上发个言,机会可能就来了。这些年他提携过的年轻人,未来可能就是下一个文牧野、下一个刁亦男。这份“知遇之恩”织成了一张巨大而牢固的、跨越年龄和资历的关系网。所以你看,资本需要他来做“艺术顾问”,避免自己变成只会撒钱的土大款;新人需要他来做“晋级阶梯”,获得宝贵的入场券;已成名的导演和演员需要他的“权威认证”来巩固地位。他一个人,盘活了整个圈的资源流动。

最后一点,也是他地位如此超然的原因:他有点像电影圈的“底线”和“底色”。在一个流量为王、资本至上的时代,所有人都喊着要赚钱,难免会迷失。但总得有一个地方,去聊聊电影作为“艺术”本身的价值。程青松和他所代表的评价体系,就在努力守着这块地。哪怕这块地不大,但它的存在至关重要。它提醒所有人,电影不光是商品,它还是艺术。资本最终也明白,一个如果只生产烂片的行业,是会很快完蛋的。

它们也需要程青松这样的“灯塔”,偶尔指引一下方向,告诉它们哪里还有光。现在再回头想想,是不是就能理解一点了?我们觉得无法理解,是因为我们习惯用台前的风光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程青松,他从来都是那个幕后布局的人。他不生产电,但他是掌控电闸的人;他不直接修路,但他手握整个行业的关系网地图。他的地位,不来自于一部电影的输赢,而来自于他掌握了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东西:信用、话语权、和那本深不可测的“通讯录”。

来源:亿口香零食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