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院现在真的有点冷清,别说爆米花,连小年轻都不怎么来了。这事儿不是瞎说的,是有数据支撑的。在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现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直言,观众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6岁。想想看,电影不是应该是青春洋溢的地方吗?结果变成了人到中年凑场子。这不仅仅
电影院现在真的有点冷清,别说爆米花,连小年轻都不怎么来了。这事儿不是瞎说的,是有数据支撑的。在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现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直言,观众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6岁。想想看,电影不是应该是青春洋溢的地方吗?结果变成了人到中年凑场子。这不仅仅是什么“代际更替”,而是实打实的断层现象。你很难想象,“00后”“05后”进电影院看电影已经变成稀罕事。过去大热档期的青春浪潮,现在都成了叔叔阿姨的专场。
票房涨了,人看得也多,但饶曙光却不乐观。他认为,与其盯着票房数字,更该关注观影人次的“质量”。这意思很明显:票房多,只说明钱多,但观众的兴趣、活力和结构才是未来的命脉。由此来看,中国电影面临的危机其实藏得挺深。潮水表面很旺,可底下的水温却在悄悄变化。年轻观众流失,可不只是少卖几张票那么简单,直接决定着整个产业的“续命密码”。
要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完全习惯了短平快:刷个快手、抖个几分钟视频,再来一波“15分钟带你看完整部电影”解说。两小时坐下来看个完整故事?呵呵,只能说,这种耐心越来越奢侈了。饶曙光甚至干脆指出,现在许多孩子连纸质书都不碰了,内容的消费一切都靠手机和短视频。你别指望谁会慢慢去琢磨一个复杂人物的转变,或者享受故事缓缓铺开的味道。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新习惯,大电影的日子着实难过。
说到微短剧才是真的爆了。传统导演、新晋演员、团队资源一个劲儿往这边冲。原因很简单,一部电影要熬一年半载甚至更久,到头来观众的兴趣早就变了;而微短剧上线快,三秒钟要是勾不住人,后面全都是白干。别说三分钟,你只要三秒钟抓不住观众,人家一滑手机,你这点情绪还没传递完就直接溜了。电影那种黑乎乎的环境,动辄90分钟到两个小时,对审美耐心的考验杠杠的。现在观众想要的,就是“快刀斩乱麻”,故事要不要煮?直接微波炉,五分钟全部搞定。
饶曙光的一番话,不仅让现场各路嘉宾陷入深思,也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电影院的功能。除了把人往里头拉,其实更多的时候,电影院都快成了社交场所:情侣打卡、朋友聚会、甚至品牌做活动。票房作为主要收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电影必须去适应这些新的消费场景。导演们得变着花样和年轻人互动,拍啥不重要,会不会聊天最关键。其实看看各路新片营销套路,比剧情精彩多了:短视频带节奏,明星直播带货,连首映式都变成了网红聚会。
至于人工智能这一块,饶曙光也没藏着掖着。他直言AI的影响,大到可以和当年默片升级到有声片的革命相提并论。想想以前看老电影,演员不说话,只能用肢体表达心情;现在电脑一上场,分分钟生成剧本、剪辑特效、一刀切换观众口味。有些制作团队还直接用AI练习拍摄流程,甚至观众参与到剧本走向里头。以后你看一部电影,说不定观众投票能决定角色生死。从导演一言堂,变成了全民话事,这种新玩法多得很。
当然啦,危机背后也不是没有机会。饶曙光说得明白,电影正在“重新诞生”。新技术推动结构调整,观众需求一变再变,情绪价值和生活理念全都要跟着翻新。谁能抓住这些变革,谁就是下一个电影大佬。俗话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咱们的电影要跟着水流趟着走,不然就只能在岸边等鱼上钩。
现在的电影院,本质已经不仅仅是放电影的地方,更像一个流量入口、社交空间。你说去看电影,别人也许会问“今天谁在场?”不是“电影讲什么?”要把人拉进来,光靠故事可不够,还得学会用科技、用互动、用娱乐吸引人。不懂网络表达,不接地气,最终只能被潮流冲到岸边,看着新生代遥遥领先。
与其说电影人要拍好片子,倒不如说得会“种草”,会抓热点。年轻导演不能只是琢磨镜头组接,还得懂怎么和观众“对话”。谁能在三秒钟之内把人勾住,谁就能下场分蛋糕。哪怕故事没多复杂,只要氛围够燃,短视频裂变一拨接一拨,票房自然跟着涨。电影院要变成全场助阵的平台,不只是个放电影的地方,还是品牌活动、粉丝聚会、情感链接的大本营。
市场变了,电影人不能原地“打坐修炼”,得敢于“吸收微短剧的表现方法”,主动拥抱变化。饶曙光反复强调,开放包容才是解决之道。老一套只会慢慢淘汰,灵活应对才有明天。以后别问票房多少了,要看谁能在线上线下都玩得转。
再来看内容生产周期。传统电影拍个片子熬一两年,刚上映就被观众吐槽“过气了”。微短剧今天写、明天播,话题随时变,有些直接边拍边播,随时增删剧情。这种“边走边看”的灵活才是市场的生存法则。电影院也要学会短平快,学会用新表达连接用户,让体验“轻松上阵”。毕竟,现在谁还会耐着性子看一个刻板、冗长的故事?宁愿看十部微短剧,也不愿花两个小时在一个陌生剧场坐冷板凳。
讨论到这里,其实最核心的还是观众的体验变了。原来看片是享受,现在看片是消遣,等同于刷手机、看段子。“电影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还在,但实现路径已经千差万别。导演们得懂人心、懂情绪、懂交流。只要能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电影、剧集、短视频甚至虚拟现实,都是“电影”可以生长的新土壤。
现在连电影宣发都得走新路:预告片只能一分钟,剧情先用热搜炒作,首映变成全明星直播带货,每一环都和短视频一样拼“快”和“准”。倘若慢半拍,你的片子就活在朋友圈的角落里,再也没人讨论。各大院线经营也是如此,谁能把场子变成社交圣地,谁就有流量,票房才有盼头。
饶曙光最后说,“电影一定是未来的”,但这未来什么样,真的没人敢说死。这届观众要的不是深度思考,而是情感共鸣、生活链接,你给得起“陪伴”和“头条”,才配留下来继续说故事。电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得学会接地气,跟观众一起走街串巷,才能越走越远。
谁说电影是夕阳产业?只要会玩新招,咱们的银幕永远有人捧场。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晓丽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