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赫尔佐格:一封信读懂大师情怀,为何他的电影如此与众不同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1:46 2

摘要:那天晚上,我随便翻纪录片,点开了《在世界的尽头相遇》。开场就是南极,冰白得晃眼。突然,镜头跟着一个穿橙色潜水服的人,钻进了冰下面。黑漆漆的海水里,发光的生物飘来飘去,特好看。

那天晚上,我随便翻纪录片,点开了《在世界的尽头相遇》。开场就是南极,冰白得晃眼。突然,镜头跟着一个穿橙色潜水服的人,钻进了冰下面。黑漆漆的海水里,发光的生物飘来飘去,特好看。

我正看愣神,画面一转,出现一群企鹅。它们大多挤在一起取暖,可有一只小家伙,偏偏梗着脖子,往反方向跑。镜头就跟着它,越跑越偏,离同伴越来越远。

旁白里,一个沙哑的声音说,这地方跟德州一样大,它就这么一直跑,跑到死为止。就算人为把它调头,它还是会转回去,因为它认定了这条路。

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后来才知道,说这话的是导演沃纳·赫尔佐格,一个总拍些不寻常东西的导演。电影里,他还提了一个名字——罗杰·伊伯特,一个看了他四十年电影的老朋友。

罗杰后来给赫尔佐格写了封信,没说什么大道理,就说自己看到那只企鹅时,突然想到自己了:人活着有时候不也这样吗?认准了什么,就不管方向对不对,一直往前冲。

我虽然没看过赫尔佐格所有电影,但光凭这只特立独行的企鹅,还有他拍的那些“轴事”,就足以让我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导演都佩服他。这人拍电影,不按套路来,甚至有点“疯”,但疯得特别真实。

别人拍电影,为了省事喜欢用特效。比如要拍一艘船从山上过,一般就用模型或者后期合成。赫尔佐格不这样。

他在《陆上行舟》里,真的找了艘大船,雇了工人,用绳子和轮轴,硬生生把船拖过了亚马逊的山。后来船在急流里差点散架,他也没停,继续拍。那不是演戏,是真发生的事。

有人说他傻,他却觉得观众能分出真假,真实的力量,特效可做不出来。

他拍纪录片,也不按常规的“真实”来。比如《小小迪特想要飞》,讲的是一个叫迪特的美国人,当年被越南军队抓去当俘虏,后来从热带雨林逃了出来。

电影开头,迪特回到家,不停地开门、关门,好像总怕门没锁。后来赫尔佐格说,这个动作是他让迪特做的,迪特平时不这样。

他解释说这么拍,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他心里那种慌乱——那种被关怕了的阴影,也许一辈子都甩不掉。这展现的是一种情感上的真实,比事实本身更有力量。

最让罗杰·伊伯特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深处的钟声》。电影里,俄罗斯湖边的人相信湖底有天使,冬天就趴在冰面上等。

冰太厚看不清,太薄又怕掉下去。还有很多长得像拉斯普京的人,都说自己是耶稣的化身,能预言。罗杰看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些人太执着了。结果赫尔佐格突然说,这些情节都是他编的,不是真的。

罗杰当时懵了,后来才想明白:赫尔佐格追求的“真实”,不是指镜头里的事儿是不是真的发生过,而是事件背后那股子“较真”的生命力是不是真的存在。

就像那些等天使的人,不管天使有没有,他们愿意趴在冰上等的执着是真实的;迪特反复开关门的慌乱,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超越了客观事实,比“真事”更打动人。赫尔佐格管它叫——“狂热的真实”。

现在的电影市场,很多片子都是一个套路:要么是车追着炸,要么是谈恋爱哭哭啼啼,结局总得皆大欢喜。赫尔佐格却偏不拍这些,他的电影没有明星撑场,没有大公司砸钱,甚至连稳定的制作费都没有。

但他拍了五十多部电影、电视,还导歌剧,一直没停过。他说现在的世界闹“影像饥荒”——不是没电影看,是没那种能让人心里有触动的电影。

他在《在世界的尽头相遇》里,没去拍南极那些可爱的企鹅,反而拍了那只往死路上跑的。他去南极科考站,跟那些选择在那里工作的人聊天。

有个语言学家,跑到几乎没人说话的大陆研究语言;有个厨子,其实是博士;还有个海洋生物学家,在冰上凿个洞就跳下去,连安全绳都不系,就为了看看冰下的世界,上来全凭运气找洞口。

这些人看着“不正常”,但在赫尔佐格的镜头里,充满了尊重——因为他们活着,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为了心里那点念想。

他的电影里还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不是那种让你哈哈大笑的,而是看完后会让你琢磨半天的。比如南极科考站的人,一边担心地球会毁灭,一边又抱着吉他、班卓琴在屋顶上唱歌;那只偏离航线的企鹅,看着让人心疼,可它自己跑得那么坚决,好像全世界就它选的路最对。

罗杰在信里说,本来是想夸赫尔佐格的电影,结果写着写着,全是在讲电影里的故事。其实也对,赫尔佐格这个人跟他的电影,根本分不开。

他就像个从远方来的讲故事的人,带回来的故事可能不热闹,但每个都能触动人心。

现在很多电影人,总想着怎么赚更多钱,怎么更火,把电影当成生意。赫尔佐格不一样,他就拍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拍那些“边缘人”的执着,拍那些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他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电影该有的样子——它不是哄人开心的工具,而是一面能让人看到自己、看到世界的镜子。

如今,每当我再想起那只逆流而上的企鹅,还有赫尔佐格拍的那些“疯狂”却又充满力量的瞬间,我就会有种共鸣。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赫尔佐格式”的较真——可能是坚持做一件别人不看好的小事,可能是认准一个目标就不回头。

赫尔佐格的电影,就是把这种较真拍了出来,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怎么看,你心里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儿,比任何世俗的“真”都来得更真。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