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美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带着他的新作《迷魂记》走进影院。这部以旧金山为背景的心理惊悚片,在当年上映时并未引发轰动。
1958年,美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带着他的新作《迷魂记》走进影院。这部以旧金山为背景的心理惊悚片,在当年上映时并未引发轰动。
票房表现平平,甚至在1962年,希区柯克本人接受采访时也坦言,这部电影失败了。
但到了2012年,这部当初被冷落的电影,在英国电影协会主办的《Sight and Sound》杂志评选中,超过了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被选为“影史最佳影片”。
在1982年,它还只排名第七。三十年间,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迷魂记》从不被理解到成为经典。
《迷魂记》讲述的是一位退役警探斯科蒂因恐高而失业,后受朋友委托,跟踪他那似乎精神异常的妻子玛德琳。
故事一开始像是灵异片,玛德琳似乎被一个百年前的亡灵附身。但剧情在玛德琳跳楼死亡后急转直下,斯科蒂精神崩溃。
一年后,他在街头遇到一位名叫朱迪的女子,容貌神似玛德琳。他强迫朱迪重塑成玛德琳的模样,却不知道,朱迪本就是当初扮演玛德琳的人,这一切都是他朋友为了掩盖谋杀真相而设计的骗局。
1958年的观众看这类片子,会觉得剧情绕来绕去,情绪也别扭,太沉闷,节奏又慢,既看不到主角扬眉吐气,也没等来明明白白的公道。
但到了21世纪,这种对心理创伤、身份幻象、操控与谎言的严肃描绘,却恰好对上了数字时代的社会现实。
从今天的角度看,《迷魂记》里的很多设定已经具备数字隐喻的味道。斯科蒂被人为设计的玛德琳吸引,放弃了身边真实而关心他的米吉,转而沉迷于虚构的身份。
影片开场的视觉设计也很有象征意义:黑白影像下的女性嘴唇、逐渐上移的镜头、最后聚焦在瞳孔中旋转的紫色漩涡。
影片里的人物在被幻象操控,而今天的我们,也在算法与虚拟形象中失去自我。
斯科蒂对朱迪的改造,在今天看来极具争议。他不断要求朱迪染发、换衣服、模仿玛德琳的一举一动,只为重建自己失去的幻象。这一情节,早在2000年代就被不少学者解读为“控制欲”的体现。
希区柯克本人在拍片过程中,对女演员金·诺瓦克的控制和干预也引发过争议。甚至有评论认为,《迷魂记》是他对自己控制女演员偏好的自”。
影片不仅讲男人如何控制女人,也讲导演如何控制观众。
斯科蒂的选择无疑是悲剧。他离开了真实而信任他的米吉,沉迷于虚构的玛德琳。即使后来知道朱迪就是玛德琳的扮演者,他依旧执着于将她还原为那个幻想中的人物。
这种倾向并不罕见。今天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精心修饰自己,选择性展示生活。人们更愿意相信构建出来的人设,而不是面对复杂、琐碎甚至残缺的现实。
真实往往难以接受,幻象才容易沉溺。
《迷魂记》没有变,它还是那个节奏缓慢、情节复杂、结局沉重的电影,但它在今天却获得了新的解读角度。
在虚拟现实、社交网络、人工智能逐渐渗透进生活的今天,这部电影的意义被不断放大。
斯科蒂是被操控的棋子,他并没有爱上朱迪,而是爱上了一个被设计出来的理想形象。
六十年过去,《迷魂记》依然是镜子。它照见的不只是斯科蒂的幻觉,也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对真实”误解和逃避。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