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乱加感情戏,《蛟龙行动》票房断崖式下跌的教训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8:00 1

摘要:《湄公河行动》:2016年上映,改编自“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讲述行动小组揭露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过程。该片最终收获11.86亿票房,开创了主旋律题材商业化的新路径。

战争主旋律电影崩盘的转折点是电影《长津湖》。

1.《湄公河行动》:2016年上映,改编自“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讲述行动小组揭露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过程。该片最终收获11.86亿票房,开创了主旋律题材商业化的新路径。

2.《红海行动》:2018年春节档上映,基于“也门撤侨”真实事件,呈现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执行撤侨任务的经历。影片最终斩获36.52亿票房,成为当年票房冠军,并代表中国香港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3.《长津湖》:2021年国庆档上映,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该片票房高达57.75亿,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

4.《蛟龙行动》:2025年上映,是一部围绕核潜艇的战争片。该片在今年春节档取得3.93亿票房后宣布撤档,随后于8月30日以《蛟龙行动(特别版)》重映。截至8月31日,票务平台预测其最终票房约3500万,两次上映累计总票房预计4.28亿。

从这四部影片的票房来看,第一到第三部持续攀升,但到第四部出现断崖式下跌:11.86亿、36.52亿、57.75亿,再到4.28亿。

蛟龙行动

在我看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有一定规律。第一和第二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观众对这类影片抱有新鲜感和较高期待,市场关注度也集中在这一新类型上。而《长津湖》则将这类电影推至巅峰,但同时,片中掺杂的大量感情戏也引起不少观众的反感。战争题材中加入情感剧情,实际上成为该类型的转折点。

可惜博纳影业并未及时察觉观众情绪的变化,导致《蛟龙行动》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大跌。前文已提到,《长津湖》的问题在于感情戏过多,而《蛟龙行动》变本加厉,甚至出现如在甲板上吹口琴这类不合常理的情节。战争是残酷的,结束后人员也须保持高度戒备,怎么可能如此悠闲?

战争电影就应当聚焦于战争本身,不应强行植入感情戏。战争无情,生死一线,节奏紧张,根本不容许矫情。

举个例子,《亮剑》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仅次于四大名著级别的经典,正是因为其真实干脆。其中有一个情节:李云龙喊“柱子,用炮打掉指挥部”,第一发打偏,第二发命中,柱子兴奋地站起却不幸中弹牺牲。随后李云龙只大喊一声“柱子”,便立即下令冲锋,最终突围成功。试想,如果此时李云龙抱着柱子痛哭流涕,观众必然难以接受,也会觉得虚假。战争就是这样,牺牲难免,必须争分夺秒。

亮剑之柱子

博纳影业与林超贤导演因前三部的成功,或许过于自信,以为已经掌握主旋律电影的成功秘诀。但实际上,真正懂电影的是观众。他们未能做好市场调研,在我看来,甚至有些自大,开拍《蛟龙行动》时信心过度,忽略了观众的反馈,强行在战争片中加感情戏“喂”给观众。当然,相比《东极岛》那种既扭曲历史又突出白人至上的影片,《蛟龙行动》还是要好不少。

影片可以用两小时聚焦战争的激烈与胜利,不必强行植入多余剧情,更不应传递扭曲的主题。

来源:AI—T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