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集专题片《河海津韵》以天津文化基因的深度探寻为叙事线索,借助影像化表达、多维叙事、数字技术等艺术手法,从八种不同的文化视角,构建天津的文化精神谱系,探寻“何以天津”,解读“河海津韵”,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转自:天津日报
八集专题片《河海津韵》以天津文化基因的深度探寻为叙事线索,借助影像化表达、多维叙事、数字技术等艺术手法,从八种不同的文化视角,构建天津的文化精神谱系,探寻“何以天津”,解读“河海津韵”,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如何体现从明清时期的京畿要地到近代以来华洋杂处、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及“河海津韵”的城市魅力,一直是这些年来天津城市宣传片努力突破的方向。可以说,《河海津韵》实现了一些可喜的突破。《河海津韵》以天津这座河海之城为叙事主体,巧妙地将天津的自然地理特征(河、海、城)与人文精神(开放、包容、幽默)相结合,通过历史场景与当代城市的交织,构建出立体多元的叙事框架。如第一集将清朝乾隆年间《潞河督运图》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在天津经过的画面巧妙地串联起来,第八集“汽笛悠鸣,游船正破开百年津门的倒影”等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精彩描述,将复杂、琐碎的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的视听语言,将河海交汇的地理空间转化为“河海津韵”的文化容器,体现了地理与人文的双重叙事,并通过巧妙的整体构思、创意的镜头设计及现代的数字技术,探究“何以天津”的历史起源和文化逻辑,营造出古今交融、时空对话的强烈冲击感,实现了历史纵深与当代价值的有效贯通。
《河海津韵》专题片基调宏大,八集叙事均围绕天津文化追根溯源,以探寻“何以天津”之问回溯历史。其时间跨度大、史料丰富,制作与呈现极具挑战性。专题片既有严谨的史料支撑(如第八集提到《大公报》关于交谊舞的争论),又保持通俗化、年轻化的当代表达:通过建筑、曲艺、饮食等具体载体,将抽象的城市精神具象化,结合宏观与微观,以生活化内容引发共鸣,如对相声“说学逗唱”的现场记录,保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突破“景点介绍”的传统模式,深入解读天津的文化内蕴。如通过“天津抑郁症患病率较低”等独特视角,刷新了人们对天津的城市认知。编导团队并未满足于文字图解式的创作,而是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反复锤炼,通过小故事切入视角,通过精彩的视听语言进行总结。我对第一集《河海的润泽》、第七集《文脉的弦歌》、第八集《从容的智慧》比较偏爱,这部分内容在整体创意和最终呈现上均突破了以往的局限。如第七集“天津,一部露天的编年史,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恰似一场这座城市对历史的‘动态策展’”,第八集“河海津韵,是城市之韵,更是人文之韵”的总结性表述,堪称精心构思、反复打磨的神来之笔。
八集专题片《河海津韵》构建了相对系统的天津城市文化叙事体系,成功塑造了天津作为“河海孕育的快乐哲学践行者”的城市形象,将天津城市八大文化形态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脉络、内生动因以及天津文化特质的突出特性等娓娓道来,使呈现的文化记忆得以深入公众的脑海中,为“讲好天津故事”、传播天津形象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和有益的创作经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