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能在短短二百多年的建国时间里,就从一个殖民地,一跃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说它没有点手段,那显然不太可能。
我们常说“你可以说老美坏,但不能说老美菜”,事实确实如此。
美国能在短短二百多年的建国时间里,就从一个殖民地,一跃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说它没有点手段,那显然不太可能。
勇斗英法,拿捏日本,智取苏联,两次世界大战,两次站队成功。
这放在整个世界史上,美国的政治手腕儿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美国的故事始于一次“离婚”——独立战争。
当时英国还是世界老大,光靠自己硬刚这位老大爷肯定不行,怎么办?找外援!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尤其是富兰克林,跑去法国凡尔赛宫一顿“画大饼”,把法国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出钱出兵帮美国打赢了英国。
这叫借刀杀人,政治手腕初显锋芒。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后,家门口地盘那么大,看着就眼馋。于是他们高喊“天命昭昭”(Manifest Destiny),听起来高大上,说白了就是“我看上的就是我的”。
美国一路西进,通过购买、战争甚至直接抢(比如从墨西哥手里抢了德州、加州),把领土从大西洋拓展到了太平洋。
这期间又玩了一手巧取豪夺,软硬兼施。
到了工业革命,美国立马关起门来搞建设,对欧洲货苛以重税,保护自己的“婴儿工业”。这就是高关税保护主义,自己弱的时候绝不当自由贸易的傻白甜。
等家里工厂冒烟了,有钱了,两次世界大战就成了它的“天赐良机”。
它先是坐山观虎斗,两边卖军火和物资,大发战争财。等到欧洲打得筋疲力尽,它再下场“收割”,一举奠定了世界第一经济体和军事强国的地位。
这隔岸观火、渔翁得利的手段,玩得炉火纯青。
当上老大后,手段升级了
战后美国没像以前帝国那样直接去占领土,而是玩起了制度和文化。美国搞出“马歇尔计划”,帮欧洲重建,看似慷慨,实则既控制了欧洲经济,又遏制了苏联,还让欧洲市场离不开美国货。
这叫放长线钓大鱼,用美元和经济纽带编织自己的霸权体系。
美苏冷战动漫
冷战时期,一边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一边用好莱坞电影、牛仔裤、可口可乐这种“软实力”收割全球年轻人的心。让你心甘情愿地认同它的价值观。
这软硬兼施的组合拳,非常高明。
美国的崛起之路,绝不是傻白甜的励志故事。它深谙现实主义政治的精髓:该忽悠时就忽悠(外交),该抢时就抢(扩张),该保护时就关门(经济),该收割时就下场(战争),最后用一套体系和文化把你牢牢绑定。
手腕灵活、务实,而且时机抓得极准,确实堪称一部高明的“上位”教科书。
接着咱们聚焦美国坐上头把交椅后,是怎么和它的几个主要“对手”过招的。你会发现,它真不光是靠航母和美元硬砸,很多时候那政治手腕,相当老练。
1. 冷战怼苏联:拖垮你没商量
美国遇上苏联这种硬核对手,正面开打就是世界末日,咋办?玩阴的……啊不,是玩策略!
美国没傻乎乎地直接冲上去肉搏,而是开了个“新副本”:军备竞赛。
它凭借更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家底,故意把竞争引向苏联最薄弱、最烧钱的领域,比如“星球大战”计划。
这玩意儿到底现不现实单说,但架势一摆出来,就直接把苏联拖入了无底洞般的消耗战,最终成功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同时,在文化宣传上,美国把自己包装成“自由世界”的灯塔,用摇滚乐、好莱坞电影渗透铁幕,让东方阵营的年轻人心里长草。
这招叫“攻心为上”,从内部瓦解了对手的意志。
等苏联自己撑不住解体了,美国还不忘赶紧过去“指导工作”,用“休克疗法”等经济手段,把前苏联地区的精英和资源又梳理了一遍。
这整套组合拳,堪称 “釜底抽薪” 的经典案例。
2. 经济压日本:组合拳教你做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钱多到号称要买下美国,东芝、索尼、丰田横扫全球。
美国这下不爽了,但也没派军队,而是直接抡起“法律”和“协议”的大棒。
先是炒作“日本威胁论”,然后利用国内法(超级301条款)等工具,威胁对日本产品征收天价关税。
最后逼着日本签下《广场协议》,让日元大幅升值。这一下,直接打掉了日本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顺手还吹大了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
日本东京
等泡沫一破,日本直接进入了“失去的几十年”。美国这边则利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重新夺回了经济和高科技的主导权。
这招叫 “借力打力”,用你的规则打败你,手腕非常高明。
3. 反恐时代:定义权的游戏
9.11之后,美国举着“反恐”的大旗出征阿富汗和伊拉克。这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率先定义了“极端主义”,把自己放在了道德的绝对制高点上。
“你不是反美,你是反人类文明的极端分子”。这样一来,任何不支持我的国家,都可能被贴上“支持极端主义”的标签。
美军在阿富汗
它借此整合了西方盟友,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盟,师出有名。虽然最后战争打得一地鸡毛,但至少在开局阶段,它在舆论和道义上完全掌握了主动,让对手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这招叫 “抢占道德制高点”,用大义名分包装自身战略利益。
总结一下:
美国对付对手,很少是简单的“你瞅啥?瞅你咋地?”然后直接动手。
它更擅长:
体系压制:用规则、金融、科技体系的力量碾压你(对日本)。
长期消耗:把你拖入你玩不起的游戏,活活耗死你(对苏联)。
定义霸权:率先设定议题和道德标准,让自己永远站在“正确”的一方(反恐战争)。
它的手腕核心就是:永远用最小的直接成本,最大化地消耗对手,并让自己始终站在“势”的那一边。
说白了,就是个精通各种“软刀子杀人”的顶级玩家。
纵使再老练的玩家,也有失手的时候,美国,也遇上了它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对手。
对付中国,美国的手段依然是老辣犀利,但咱见招拆招的功夫,那更是堪称一绝。
1.一开局:封锁与孤立,美国下狠手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一穷二白,美国压根没把咱放在眼里,但下手可一点没客气。直接来了手 “画圈孤立” :带着一帮西方小弟,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搞封锁,技术上全面禁运,想把新中国彻底摁死在摇篮里,让你自己玩不下去。
这招狠不狠?相当狠。
换一般国家可能真就憋死了,但中国怎么破的局?
你西方不跟我玩,我就 “另开一桌” !中国广交亚非拉好朋友,提出了经典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第三世界兄弟中间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这就叫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完全不按你的套路出牌。
2.关键棋:拉拢与制衡,美国玩平衡术
到了六七十年,中苏闹掰了,美国一看,哎呦,机会来了!
尼克松访华
当时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国正愁没牌打,立马抓住了这个机会。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黄金搭档,上演了一出 “远交近攻” 的大戏——你苏联不是牛吗?我去跟你最大的对手中国握手言和。
于是就有了72年尼克松的“破冰之旅”。这一手政治手腕真是高明得不得了:既联中抗苏,给了苏联巨大的战略压力,又在无形中给中国递了颗“糖”,试图拉拢。它这算盘打得噼啪响,想当那个左右逢源的“离岸平衡手”。
中国咋破的?将计就计!
中国当时看没看明白?太明白了!但咱们的领导人也高明啊:“你利用我?我还正好利用你呢!” 正好借此机会打破西方封锁,和欧美国家关系正常化,为后来改革开放引入了宝贵的技术和资金。
最关键的是,中国自始至终都坚持 “独立自主” 的根本原则,压根没变成美国想象中的“小跟班”。这等于美国亲手把中国扶进了联合国,还帮中国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美国想玩“平衡术”,结果中国成了最大的变量,这局中国赢麻了。
3.经济战:忽悠与捧杀,美国换软刀子
改革开放后,美国一看硬封锁不行了,立马换了一套打法。对中国各种示好,鼓励你融入“国际社会”(其实就是它主导的体系),给你最优惠待遇,欢迎你加入WTO。
表面上是一片好心,背后的算盘是:用我的规则“规训”你,用我的资本“收割”你,让你永远在我设计的产业链里当个听话的打工仔。
这招可比硬封锁阴险多了,属于 “温水煮青蛙” ,让你在舒服中慢慢失去自主性。
然而中国再次神破解:借力打力!
中国再次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定力和智慧:“规则我接受,资本我要,技术我学,但发展道路我自己走!”
你美国想让我安心做低端代工?我偏要搞产业升级!你想用市场换我的妥协?我偏要在你定的规则里玩出我的花样。
中国高铁
中国利用全球化带来的资本和技术,疯狂修炼内功,硬是从“世界工厂”一步步爬到了能跟你美国在高铁、5G、新能源这些高端领域掰手腕的地位。
等美国猛然回过神来,发现中国不仅没被“规训”,反而快要动了自己的奶酪时,已经有点晚了。
总而言之,回顾这段历史,美国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封锁、孤立、拉拢、规则绑架……全是顶级玩家的操作。
但中国见招拆招的功力更是炉火纯青:
你封锁,我“另起炉灶”;
你拉拢,我“将计就计”;
你想用规则套住我,我直接“借力打力,反客为主”。
这就像两个绝世高手过招,美国招式凌厉,但中国的内功更深厚,总能以柔克刚,顺势而为,最后实现反超。
所以,这场对决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美国手段很高,但中国,棋高一着。
对于中国,美国肯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但风水轮流转,在世界头把交椅上坐久了,总该要换位了。
本文原创,抄袭必究!
来源:科学先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