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被评价为“好于96%剧情片”“好于98%喜剧片”,观众普遍认为其叙事贴近现实生活,情感表达细腻,可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创作者与观众存在理解偏差。
文丨阳光达人
前段时间,由於水执导的《浪浪山小妖怪》被广大网友喜爱和推崇。
截止到目前为止,票房已突破16亿,豆瓣评分8.5分,4-5星占比高达85%。
影片被评价为“好于96%剧情片”“好于98%喜剧片”,观众普遍认为其叙事贴近现实生活,情感表达细腻,可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创作者与观众存在理解偏差。
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精品佳作,个中细节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为了把西游故事讲到观众心坎里,影片为主角们安排了现实感很强的人生经历。他们籍籍无名,也没有高超技艺傍身。
然而,当这群小人物踏上西行之路后,却在接连不断的事件中领会了取经的真正含义。
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是小雷音寺段落,正是在与黄眉大王的实力悬殊的斗争中,小妖怪们不再是简单地模仿齐天大圣的外表,而是以行动与选择诠释了“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精神。
通过这一情节,影片重新定义了“取经”。它不再是宿命式的任务、只有天赋异禀的人才能追寻,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踏上的道路、都可以实现的转变。
在小阳看来,《浪浪山小妖怪》不是一部普通电影,反而是一种艺术,因为它拍出了真正的人民史观。
一位导演用最朴素的语言讲出了当今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为什么结尾杀不死的黄狗大王才是全片最精妙的隐喻?
小猪妖用来打败黄眉怪的大招到底是什么?交给他大招的父亲又隐喻着谁?
为什么开局送袈裟的老和尚才是全片藏的最深的隐喻?
为什么结局孙悟空留给主角团的四根毫毛才是整部影片的关键,以及全片对各类社会黑暗乱象的揶揄和讽刺。
一、双狗洞二当家杀不死背后的顶级隐喻
其实影片中的双狗洞二当家并非只是简单的用于增添笑料的喜剧角色,而是构成了影片的一个核心隐喻,浪浪山的四个小妖怪其实就是真正的唐僧师徒四人。
还记得影片中的一个小情节吗?当小猪妖和蛤蟆精决定组队去取经时,两人找到一个公鸡画师。
本意是让他画出唐僧师徒四人的画像,然后按照画像去找其余的两个队友。
结果,公鸡画师来来回回画了十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经历了从1941年的《铁扇公主》,到1985年的《金猴降妖》,再到1986年的《西游记》,最后到2023年的《小妖怪的夏天》等多次变迁。
而后小猪妖和蛤蟆精从中选了一副虽然看起来最粗糙,但却最像自己的。
导演之所以要设计此情节,其隐喻的便是这十个版本其实都是真正的唐僧师徒,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之下,师徒四人的样貌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如果用佛教的话来说,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简单来说,就是佛本无相,以众生相为其相,就像西游记原著是吴承恩对前朝流传的故事进行大量改造,融入了他那个朝代的时代元素,才最终创作而成。
而小猪妖和蛤蟆精从10个不同的版本中,最终挑选出最像自己的那一副取经人画像,又何尝不是隐喻着他们就是现代你我所处的时代。
尤其是最贴近现实的最新版唐僧师徒,就好比前人总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
那在2025年的当下,对于那些浪浪山打拼的小妖怪们,谁说那个金蝉子的“禅”不能是蟾蜍的“蟾”呢?
什么是蟾蜍?不就是浪浪山的蛤蟆精吗?这也是为什么双狗洞二当家能屡次大难不死。
就是因为他当初喝了一口用来煮蛤蟆精的水,而且他直到最后都无比坚信浪浪山的妖怪四人组就是真的唐僧师徒。
还记得我之前说的金刚经里的那句话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大结局中他们彻底摒弃了自己是不是妖怪的表象,坚信自己就是取经人,所以他们就成了真。
双狗洞二当家同样不拘泥于表象,坚信主角4人就是取经人,所以他喝到口里的唐僧汤,就成了真。
二、小猪妖的父亲和结尾大招背后的三重隐喻
小阳相信很多人在看完结局之后可能会有疑惑,凭什么这4个小妖怪开了大招就能打得过黄眉怪?这未免有些太不合理。
首先,如果你仔细回忆结局,会发现4个小妖怪其实并没有打得过黄眉怪。
他们充其量只是通过车轮战暂时耗光了黄眉怪的法力,让他没办法维持化身,最后才变回了童子的模样。
黄眉怪本身其实没有受到哪怕一丝的伤害,这也是为什么结尾弥勒佛祖只是简单给黄眉怪注入一些法力,他就直接苏醒的缘故。
其次,小猪妖这个所谓一生只能用一次的大招,每一个人只要知道了口诀,都能立马上手使用,以及用完后就会被立刻打回原形。
综合以上这三个特点,它所隐喻的东西,我想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个所谓的大招,它真正的口诀无非三句话。
第一句,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第二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第三句,脑袋掉了碗大的疤,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为什么影片中实力低微的四个小妖怪学会了这个口诀,就能跨级和实力远超自己的黄眉怪一战。
因为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能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公平的,那就是无论富贵贫穷、权利高低,每个人都有且只有一条命。
除却以上所说这个所谓的大招,其实还有另外两层更加深邃和动人的隐喻。
要想看懂这两层,我们就得先试着理解小猪妖的父亲这一人物,还记得电影里是怎么介绍他的吗?
“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非要自己出来修仙,修的自己都走火入魔了,现在只能躺着。”
而后,当小猪妖把自己假扮唐僧的计划告知父亲时,父亲很开心,就让他把自己藏在石头下面的酒拿出来喂他喝一点儿。
此时,导演明明白白给了一个镜头,正对着躺在床上的父亲的就是那块藏酒的石头。
只见一道阳光透过山洞顶端的缺口洒到了石头上面,照亮了上面刻着的四个大字——志存高远。
小猪妖的父亲喝了一口酒,眼含热泪地告诉他,希望他能一直坚持下去,替自己完成当年未完成的事业。
最后父亲还补充了一句表示自己这一辈子憋屈的慌,此处情节共分为表里两层隐喻。
从表层来看,我相信每一个看到那个只能待在家里寸步难行的小猪妖父亲时,脑海里应该多多少少都会浮现出一些熟悉的面孔。
他可能是你的父亲、叔叔,哥哥,又或是你的发小同学朋友,那个曾经满眼都是光,舍弃了一份安稳的工作,独自跑到大城市想要打拼出一番事业,最终却一无所有浑身是伤地回到了浪浪山。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最终只能躺平后半辈子再也出不了山的人。
而这最后的第三层隐喻,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结尾主角4人都使用那个大招之后就融合在了一块儿?
因为那个所谓的大招,其实隐喻的是小猪妖变身后披在身上的,写着降妖除魔的红色旗帜,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信仰和理想。
所有敢于使用这个大招的人都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理想,所以才能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小猪的父亲年轻时曾高举过这面旗帜,但是他失败了。
而主角团四人都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大招的口诀,也代表着他们接过了这面旗帜。
三、对各类社会乱象和潜规则的揶揄和讽刺
这次的讽刺度全面拉满,暗暗讽刺了来自各个领域的社会乱象和潜规则。
1.学术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在影片中主角来到小雷音寺,见到了由黄眉怪假扮的如来。
两方都明知自己是冒牌货,但他们又都以为对方是真的,于是便发生了一段十分戏谑的情节。
“蛤蟆经问黄眉怪说,你要给我们的是什么经书?
黄眉怪也不懂什么经书,于是就反问蛤蟆经说,你们东土大唐现在念的是什么经书?
蛤蟆经一慌,就现编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正儿八经。”
蛤蟆精本来以为要穿帮,怎料对经书一窍不通的黄眉怪为维护自己的权威性,直接就表示自己知道这部经书,并对着这部根本不存在的经书好一顿夸。
当小阳在影院看到这一段后,真的是情不自禁给导演鼓掌。
因为我想起了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的讽刺故事,就是我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在1986年参加了一个作家笔会,大家轮流分享自己看过的书,其中有一个作家分享了一本来自俄罗斯的书。
而后郑渊洁表示自己没看过,于是那个作家就直接嘲讽:“你连他的书都没看过,你怎么写作的?”
等轮到郑渊洁分享时,他就直接瞎编一个不存在的作者,表示自己最近在看库斯卡娅的书,还问在座各位看过没有。
在场竟然有70%的人都点了头,郑渊洁当场就揭穿这是自己瞎编的名字,而后再也没去参加过作家笔会。
大家是不是感觉与电影情节一模一样?导演此处都说不上是什么隐喻,就是明摆着讽刺当今学术界那些所谓的权威大师和学术专家。
其中有很多不过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辈,除了自吹自擂就是商业互吹,实则无才无能又无德。
2.大儒
影片中蛤蟆精胡乱念诵的经文,在小猪妖巧舌如簧引经据典的强行解释之下,也能把周围的听众唬得一愣一愣。
然后让他们不自觉的就相信了蛤蟆精口中并非是胡言乱语,而是高大上的顶级经文。
此处更是隐喻了当代社会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十分常见的“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借用花言巧语,避重就轻,强行关联以及移花接木等各种方式,把一部烂片儿、一首烂歌、一件烂事儿以及一个烂人给强行洗成“优秀”。
3.甲方爸爸
影片中的公鸡画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方设法给蛤蟆精和小猪妖画了一幅又一幅十分精美高级的唐僧师徒画像。
结果直到最后,蛤蟆精和小猪妖反而选了一幅最粗糙最丑但最像他们俩的画像。
此处隐喻的是,不管你从事的是美术摄影、剪辑文案还是服装美妆穿搭,只要是你的工作带有设计的属性,就一定踩过一个血的教训。
就是大多数时候你的努力和认真全都是自我感动。因为甲方想要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最符合他们审美的。
哪怕他的选择在你看来不堪入目,以及甲方从来都不想听你的耐心解释,他们只想看你对他们言听计从。他们怎么说,你就怎么改,哪怕你明知这些修改注定都是无用功,注定都得改回来。
而这恰恰也是《浪浪山小妖怪》想要传达的口号之一,让职场人逃离内卷,逃离职场压力,实现职场自救。
四、送袈裟的老和尚到底是谁?
关于开局送给主角袈裟的老和尚,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1.有人猜他是孙悟空变的,因为他所在的庙跟过往影视作品里孙悟空变的庙一模一样。
2.也有网友猜他是结尾那个弥勒佛祖变的,因为当弥勒佛祖手下的童子问怎么处理主角四人时,弥勒佛祖笑而不语。
3.当然还有观众猜测老和尚是观音菩萨变的,因为在原著小说中就是观音菩萨化身僧人把袈裟送给唐僧。
但导演其实是有意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了开放式的态度,所以理论上这三种猜测都有可能是真的。
但在小阳看来,这个老和尚其实谁都不是,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
而导演之所以要在4个小妖怪取经路的起点设置该角色,是因为他其实构成了全片第二个核心隐喻,就是真和假有那么重要吗?
还记得4个小妖怪在遇到老和尚之前发生了什么吗?他们在河边遇到了一个小孩儿,结果却发现自己的这套伪装连一个孩子都骗不过。
正当他们心灰意冷之际,恰好在半路遇到了一座破庙,以及庙里的那个老和尚。
导演之所以要在前文设计这个小孩儿,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屏幕前的观众,他们连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都骗不过,更不用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成年人。
老和尚其实打一开始就认出了这是4个小妖怪,伪装成了唐僧师徒。
但为什么老和尚从请他们进庙里吃斋饭,到送袈裟,再到目送离开,全程都没有拆穿,甚至还主动接话配合演戏?
原因共有两点,其一是平生见识过太多和三教九流各类人打过交道的老和尚,在观察过后,很快就判断出眼前的四位虽是妖怪,但并无恶意,绝非什么奸恶之辈,甚至骨子里还透着一些天真和善良,所以老和尚索性就顺着他们演下去。
其二是当蛤蟆经问及寺庙为何没有弟子时,老和尚是这么回复的。
“战乱不断,佛学式微,妖怪盛行,徒弟都跑光了。”
蛤蟆经在听到之后,接着回了这么一句,所以我们才要去西天取经,把佛学发扬光大。正是这一次对话,才让老和尚甘心把自己的宝贝袈裟送给这四个小妖怪。
因为在如此战乱不断,人心惶惶,无人信佛的时代,竟然有4个实力孱弱的小妖敢去做真和尚,甚至是得道高僧都不敢去做的事儿,这是何等的难得和珍贵。
很多观众可能会问,表示老和尚不能傻到什么话都信吧?万一他们只是一时口嗨,嘴上说着要去取经,实际上只是说说而已?
老和尚当然知道这一点,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万一呢?万一他们不是口嗨,万一他们真的会去做这件事儿?
那我把自己的袈裟送给他们,又会不会在无形中加强了他们去取经的决心呢?
又或者说,有没有可能会因为我诚心诚意送给他们袈裟这件事儿,感化了他们,让他们从一个假取经人变成一个真的呢?这就是老和尚送袈裟背后的心路历程。
有道是点化之恩。所谓点化,指的就是菩萨或者高僧通过言语引导他人领悟佛法真谛,促人开悟,送袈裟这一行为本身就是老和尚试图点化四个小妖怪的独特方式。
正所谓君子论迹不论心,对于老和尚而言,只要他们愿意踏上取经路,其初心到底是真是假,以及他们最终能否取得真经,其实并没那么重要。
除去对于真与假的哲学探讨,老和尚作为佛教的过来人这一角色,其实也隐喻着那些愿意扶持和帮助年轻创业者的业界前辈。
就像影片里的老和尚一样,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新入行的年轻人,少一些说教和打击,多给他们一些信心和资源。
五、齐天大圣与四根毫毛背后的隐喻
如果有人认为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是一个负能量拉满的收尾,那表明你可能没有看懂。
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本片的第三个同时也是最关键的核心隐喻,就是奋斗永远有意义,它的意义名为“统战价值”。
在影片中有一段情节,当四个小妖怪的伪装被黄眉怪识破之后,看他们演技好,就派豹督头来劝服他们加入小雷音寺。
而后豹督头为了彻底击垮他们去西天取经的决心,便说了这样一番话。
“孙悟空五百年前就和如来认识,猪八戒和沙僧也是天神转世,唐僧更是金蝉子皇帝的哥们儿,你以为什么人都能去西天取经吗?”
小阳相信很多人在听到这一番话之后,会误以为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普通人根本就不配去考虑什么取经,什么成佛,什么长生不老,这些都是那些二代们和关系户们的专属。
但实际上,电影想要表达的其实恰恰相反,起点越低,越没背景的普通人,越是要敢闯敢拼,敢于拼上自己的所有,去搏一个彻底改头换面的机会。
还记得豹督头最后是如何劝服4个小妖怪的吗?他说多少妖怪想进雷音寺而求之不得,妖界除了狮驼岭,哪个敢说与小雷音寺齐名?上百年修行的妖怪为了在这儿谋一份差事,心甘情愿洗锅打杂,你还挑三拣四?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否还记得,在最开始时,小猪妖可是连一个在妖界不入流的18线“大王洞”考了三年都考不进去,现在竟然有人主动邀请他加入一个在妖界排名前几,赫赫有名的大门大派,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此时此刻,大家难道还会认为一个没有背景的人,他的敢闯敢拼是没有意义的吗?
实际上,四个小妖怪在别人眼中不可能实现“天方夜谭”、“白日做梦”、“愚蠢”的取经计划,最终却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变化。
如果老老实实待在浪浪山,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巨大转机。
即便最终没有按照原定的计划求取到真经,没有实现长生不老,但你最终的落脚点也一定会比最初的自己要高得多得多得多,这恰恰才是整部影片真正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至于导演为何最终要安排孙悟空送给4个被打回原形的小妖怪,一人一根毫毛?
因为孙悟空曾经又何尝不是一个名为小猴妖的无名之辈,以成为齐天大圣为目标,一路打上天庭,也像4个小妖怪遇上黄眉怪一般,被如来一巴掌拍在五指山下。
他跟那4个小妖怪一样,也付出巨大代价,最终没有按照计划好的成为齐天大圣,但他却踏上了另一条取经路,成了斗战胜佛。
就像影片结尾,4只小妖怪虽被打回原形,但却得到了大圣的一根护体毫毛,可保他们一生平安。
更重要的是,他们救孩子的善举永远不会被忘记。
在影片的结尾,村民为他们四个立了一个小庙,将会世代将其作为神明来供奉。
4个小妖怪走到尽头,也就成了另一个维度的孙悟空。
如果大家要是想说,他们最终不还是被打回原形,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其实这个问题黄眉怪也问过小猪妖,而他给出的回答是,我想要活成我喜欢的样子。
而有关浪浪山小猪妖的故事,漫天神佛或许从不在乎,但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这才是人民史观的“扛鼎之作”!
来源:思想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