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探讨贵阳作家罗大胜先生的电影创作成就与艺术特色,“作家罗大胜电影作品研讨会”于2025年9月13日在贵州日报社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贵州省老电影家专委会、贵州省文化传媒企业联合会·影视专业委员会、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影视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影视界专家
为深入探讨贵阳作家罗大胜先生的电影创作成就与艺术特色,“作家罗大胜电影作品研讨会”于2025年9月13日在贵州日报社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贵州省老电影家专委会、贵州省文化传媒企业联合会·影视专业委员会、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影视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影视界专家、学者和嘉宾齐聚一堂。
研讨会伊始,与会嘉宾、专家学者首先观看了罗大胜先生创作的《追杀告密者》《穿袈裟的军人》《女匪情恨》《好花红》及新片《刺梨花开》等五部电影的片花集锦及作家介绍短片,直观感受了其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创作历程。
与会嘉宾纷纷发言,分享了各自的观影体会。大家认为罗大胜先生创作的五部电影作品,它们不仅是其个人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具有现实意义。结合当下影视创作环境,认为罗大胜电影作品中对真实人性的刻画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启示性。对罗大胜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坚守表示敬佩。他们提到,其新作《刺梨花开》延续了一贯的艺术追求,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与会专家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专家学者从叙事风格、时代特征、文化价值等角度,对罗大胜的电影进行了深入剖析。普遍认为,罗大胜的电影叙事独特,结构紧凑,能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其作品往往从人物命运切入,展现宏大的时代背景。他的电影是时代的镜像,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也深刻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专家李效文作了《物象叙事与民族电影美学突破——罗大胜电影文学剧本创作述评》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罗大胜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电影剧作家,其创作扎根贵州地域文化土壤,以独特的“物象叙事”体系在当代影坛独具特色。他创作了《刺梨花开》《布依女匪首传奇》《金三角风云》等多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影剧本。这些作品突破常规民族题材的风情展示,将地域器物转化为视觉叙事的核心引擎:当《刺梨花开》中紫雨鞋垫在枪火中飘落溪流,与刺梨花瓣形成视觉对位时,物象已超越道具功能,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哲学思考的“影像主语”。罗大胜的“物象叙事”,通过贵州地域器物的视觉符号来转译现代性困境,形成了以“物的镜头语言”为核心的理论框架。这一体系突破了传统西部片的视觉模式,主张让物象成为叙事的主体。其中,“物象蒙太奇”和“视觉修辞标记”的创作方法,为民族电影美学提供了本土化的批评视角,也超越了西方的物象理论。
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罗大胜先生发表了真挚的感言,对各位嘉宾、专家学者的肯定与真知灼见表示由衷感谢,并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心路,分享了创作心得及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强调创作源于生活,必须扎根于人民和土地。表达了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未来继续创作的决心。
贵州省老电影家专委会陈跃康会长为研讨会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罗大胜的艺术成就,称其作品是贵州乃至中国影视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对贵州影视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推动贵州影视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希望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激励更多影视人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电影作品。
作为电影诗人,陈跃康现场赋诗一首:
《陈氏古风十四行诗 . 铸鼎吟》
——致罗大胜老师文学影视创作研讨会
自幼丧父寡崽苦,
顽强成长伴慈母。
毅然参军闯世界,
文学理想青春树。
送宝一朝登军报,
小桥从此通大路。
作品体裁多样化,
硕果累累等身著。
八部影视展才华,
七百万字笔尖秃。
辛勤耕耘六十载,
耄耋老翁仍在途。
当年平凡黔陶泥,
如今成鼎青铜铸。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罗大胜先生个人艺术成就的一次全面回顾与肯定,也为贵州影视界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研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罗大胜的电影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其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将继续激励和启迪更多的影视从业者。贵州省文化传媒企业联合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向罗大胜先生颁发了顾问聘书
研讨会由贵阳广播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周进主持。中国电影家协会海峡两岸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郝南飞到会祝贺。著名电影编剧袁浪、作家雷智贵、表演艺术家余重骏、王明理、电影专家蒋芹,贵州部分青年电影编剧、导演参加了研讨会。
通讯员 陈常青
一审 韦伟
二审 余俊龙
三审 廖必翔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