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胆小的朋友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开场没多久就把音量调到最低,眼睛只敢留一条缝,身体紧绷到极点,甚至风一吹草一动都能尖叫出声。等到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人已经快虚脱了,却又忍不住回味刚刚经历的那场惊吓。
胆小的朋友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开场没多久就把音量调到最低,眼睛只敢留一条缝,身体紧绷到极点,甚至风一吹草一动都能尖叫出声。等到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人已经快虚脱了,却又忍不住回味刚刚经历的那场惊吓。
你曾经一定有过这样的疑问:“明明电影应该是一种放松方式,为什么人们会自愿去承受这种折磨?”
接下来,咱们不妨从电影史刚起步的时候入手,再延伸到文化与心理的深层维度,好好探寻人类跟恐怖电影之间那份特别的关系。
恐怖题材从来不是专属现代的新鲜事物——打从很久以前,人类就对死亡、鬼魅这类未知存在抱有着天然的好奇,以恐怖为主题的小说、戏剧也一直没断过。直到19世纪末,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与放映机,影像艺术刚在世间站稳脚跟,恐怖电影便紧跟着登上了舞台。
1895年,美国诞生了一部仅18秒的短片——《女王玛丽的处刑》。这部短片借助停机再拍与置换镜头的手法,将十六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被斩首的场景逼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尽管时长极短,它却实实在在为日后恐怖电影的发展开了先河。
到了20世纪早期,电影行业还没形成严格的审查体系,猎奇、犯罪、血腥这类题材格外盛行。直到1934年美国推行电影审查制度,恐怖电影便慢慢转向神秘主义风格,“德古拉”“狼人”“木乃伊”这些形象也随之成为经典符号。
时代在变,恐怖片的题材与风格也在跟着不断更新。二战结束后,恐怖的落点不再局限于神秘主义里的“怪物”,而是更多扎进了现实——战争留下的创伤、疾病带来的威胁、社会层面的异化,还有人性深处藏着的阴暗角落。这时的恐怖电影,也成了映照时代恐惧的一面镜子。
尤其是1960年希区柯克推出《惊魂记》,这部作品直接标志着恐怖片迈入了心理惊悚的全新阶段。片中的“浴室杀人”段落,即便到现在仍是影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镜头,还深深影响了之后好几代电影创作者——后来我们看到的不少恐怖影片,其实都或多或少带着《惊魂记》的影子。
恐怖片让人害怕,但又吸引人反复走进影院或打开屏幕,对我而言像又爱又恨的辣椒一样着迷。
把时间往回拨到远古时期,人类能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里存活下来,其实很大程度要靠“恐惧”这份本能。一旦碰到威胁,身体会立刻分泌肾上腺素,心跳和呼吸瞬间加快,血液也会主动往四肢集中,为“逃跑”做好万全准备。正是这份因恐惧催生的反应,帮我们的祖先躲开了猛兽的袭击,也避开了一次次自然灾祸。
恐怖电影刚好抓住了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把观众拽进神经绷紧的状态;等影片里的危机过去,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那种如释重负的快感,就像过山车冲过最陡下坡的那一秒。也正因如此,恐怖片成了种安全范围内的“危险体验”——不管是在电影院还是家里沙发上,我们能放心地感受恐惧,却不会真的被伤害。就是在这种能掌控的恐惧里,我们借着心跳和尖叫确认自己好好活着,等电影结束,还常会在心里偷偷得意:“我居然撑着看完了!也太牛了吧!”
恐怖片常常涉及死亡、灵异、怪物、血腥这些平时社会文化不鼓励多谈的话题,可很多人天生就对禁忌、未知或阴暗面充满好奇,这份好奇其实源自人类的一种探索欲——我们渴望知道那些“不该知道”的东西,也想窥探人性中的阴暗角落,恐怖片也就这样成为了一扇通往这些领域的窗户。
更重要的是,随着特效和音效技术的进步,这些主题在恐怖片中的呈现,能带来越来越强的沉浸感——从突然冒出来、虽显直白却格外有效的“跳吓”,到极度写实、满是压抑感的沉静画面,都让观众像真的置身其中,收获强烈的感官冲击。这种沉浸感会制造出短暂的“真实危险”错觉,让观看过程更具刺激感,比如伪纪录片的形式,就是靠这种沉浸感放大了恐怖效果。
很多时候,大家看恐怖片并不会单独看,而是和朋友、伴侣凑在一起——一起跟着剧情尖叫、下意识互相抓手,看完还能围着聊刚才的吓人片段,这些互动不知不觉就把彼此的距离拉得很近。对情侣来说,看恐怖片更是约会的好选择,借着“吊桥效应”,受惊时的身体接触和同步的情绪共鸣,会悄悄强化两人的亲近感,还能让彼此的亲密度明显提升呢~
20世纪30年代的那些怪物电影,其实藏着人们对未知科学与外来者的忌惮;冷战年代流行的外星人题材,则是对核威胁和意识形态对抗的隐性隐喻;到了二十一世纪,僵尸、天灾、病毒题材的恐怖片扎堆出现,影片借着极端情境剖开人性,这显然和人们对全球化风险、传染病威胁的担忧紧紧绑在一起——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恐怖电影,总能精准映出那个时代最藏不住的深层焦虑。
通过恐怖电影,我们得以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愤怒或是压抑都投射到荧幕上的怪物与灾难中。当电影结束,片尾字幕滚动于荧幕之上时,我们就已经完成了情绪的释放与舒缓。
不过,还是希望国内的创作者能把恐怖电影的魅力更好地释放出来,要是能让它更深地扎根进国内的社会土壤,比起国外常见的宗教驱魔题材,说不定能给我们带来更贴合的恐惧感呢。
来源:鱼白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