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根据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的同名话剧改编,取材于新四军挺进纵队的郭村保卫战。编剧顾宝璋、所云平以史实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创作了话剧剧本,原名《保卫郭村》,后历经修改并更名为《东进序曲》。
老电影《东进序曲》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摄制。
影片根据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的同名话剧改编,取材于新四军挺进纵队的郭村保卫战。编剧顾宝璋、所云平以史实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创作了话剧剧本,原名《保卫郭村》,后历经修改并更名为《东进序曲》。
话剧首演后大获成功,但陈毅对剧中直接出现自己的真名表示不满意,认为东进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应多歌颂党中央和毛主席,希望剧中不要提自己的名字。后来话剧改编为电影剧本时,曾将陈毅改为“曾毅”,但陈毅仍不同意,最终电影拍摄时全部略去了相关内容。
电影剧本改编过程中,著名作家、剧作家夏衍逐字逐句修改剧本,并提出要突出“江州谈判、舌战群敌”重场戏。周扬、田汉、阳翰笙等文艺界领导和专家也对剧本提出意见,要求进一步突出谈判场面,让影片更有味道、好看过瘾。
影片多地取景,江州码头及街道的拍摄地为扬州的东关古渡和东关街,桥头镇拍摄于甘泉山西南的甘泉镇,“桥头之战”拍摄于西湖镇松园庄。苏鲁皖游击总指挥内部场景则在南京夫子庙瞻园拍摄。扬州专区文工团60多人参与拍摄,还有许多当地市民充当群众演员。
中央领导和南京军区领导十分重视这部电影,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专程到拍摄现场探班,给剧组人员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影片中主要人物都有原型,主角黄秉光的原型是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电影中黄秉光“江州谈判、舌战群敌”的情节,就来源于陈同生当年的真实经历。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