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电影,他撕海报:一个人的影院“考古”三十年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14:00 2

摘要:作为一名香港电影海报的收藏家,在过往三十几年的收藏生涯中,林家乐知道,做这件事靠的就是缘分。如果在某个场合偶然碰到一张心仪的电影海报,有了海报筒就可以随时将它卷起,打包带回家。

林家乐收藏的一些香港电影海报(上排为《A计划》《少林足球》《七十二家房客》,下排为《猎鹰计划》《黄飞鸿》)。受访者供图

林家乐平时出门总会带上一个海报筒。每当有朋友不解,他总是回道:“万一碰到海报呢?”

作为一名香港电影海报的收藏家,在过往三十几年的收藏生涯中,林家乐知道,做这件事靠的就是缘分。如果在某个场合偶然碰到一张心仪的电影海报,有了海报筒就可以随时将它卷起,打包带回家。

自1990年代拥有第一张电影海报起,林家乐多年来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香港电影海报。他捡过垃圾桶,接受过陌生人的赠与,也曾为了一张海报向电影公司职员甚至吴思远等电影导演问询。找寻海报本身成了一场漫长的奇遇。

出生于1970年代的他,成长期正逢香港电影飞速发展的时代。小时候,他住在香港慈云山一带,经常跟家人去万年戏院看电影。有一回,年仅几岁的他被家人带去看午夜场的《A计划》,直到回了家,还特别兴奋,一直蹦来蹦去,不仅翻跟斗,还假装被人打倒。

在当时的他看来,电影院就像一座很大的城堡,贴出来的每一张电影海报都显得那么大,也那么有趣,特别是当时盛行的一幅幅手绘海报,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就像卡通画一样。慢慢长大后,林家乐逐渐有了自己欣赏的电影、喜欢的明星,电影海报继而成了他的心头好。

如今,林家乐的海报藏品已蔚为大观。从1950年代的《人之初》到近些年来的《破地狱》《九龙城寨之围城》等,他收藏的这些电影海报跨越了七十多年的时光,连缀起不同的银幕记忆,也反映着不同的时代变迁。“每张海报代表了一部作品,以及一个属于它的时代,是一个记录。”林家乐说。

少年时的林家乐与电影录像带。受访者供图

转角遇见它

林家乐的第一张电影海报是在初中时期拥有的。那时候,电影海报基本上只作为宣传物料存在,而非商品。也因此,要获得一张海报并不容易。

林家乐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深夜,自己当时正走在街道上,突然看到街边贴着一张《卫斯理之老猫》的电影海报。在海报上,电影中扮演外星人少女的叶蕴仪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她眉头微皱,左肩上趴着一只黑猫。

林家乐瞬间被海报吸引,他一直很喜欢叶蕴仪,当下便涌起一股冲动,想要悄悄将海报撕下。尽管已是深夜,但街上还是有不少行人。腼腆的他总是得等到无人经过才敢伸手将胶布掀开,人来了,又立马将手缩回。这张仅被六块胶布粘住的海报,林家乐用了三四个小时才将它撕下,为此还错过了回家的末班地铁。

真正令他有意识地去收藏海报,是因为一本书。他在图书馆无意间发现《香港电影海报选录》,这本书介绍了195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电影海报的设计及演变历史,呈现的几乎都是他看过且喜欢的电影的海报。

1958年10月1日,香港坚尼地城一家电影院悬挂着国庆标语和海报。视觉中国丨图

在了解到这些相关知识后,林家乐渴望有一天能拥有书中提到的任何一张海报,也产生了想要收藏其他香港电影海报的念头,他开始留意街上碰到的各种海报。在1990年代的香港,海报除了在电影院内展出,每逢周六,电影公司还会雇人在街上、银行等地张贴海报,吸引行人注意。有时,他会瞄准影院工作人员换海报的时机,将他们扔到垃圾桶里的旧海报捡回来。

在那个年代,到影视店租借录影带或镭射影碟回家观看是时兴的娱乐方式。有些电影公司为了宣传,也会提供少量海报给影视店,有的海报会被贴在墙上,多余的则会被出售。

林家乐记得,当时有些影视店门前会放一个桶或箱,里面是卷起来的海报,一张几港币,他有些海报就是从这里收集来的。有时过了电影宣传期,影视店墙上的海报可能就会被替换掉,有些卖不出去的也会被扔掉,“很多海报就这样流失了。”林家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那时候,林家乐经常到香港的信和中心、联合广场等地搜罗海报。出乎他意料的是,也有人留意到他对海报的喜爱。

那大约是在1997年,林家乐到香港荃湾的“龙华戏院”看海报,出于喜欢,他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在海报无用之后留给他,这些话恰好被附近小食部的老板娘听见。几个月后,当他重返这家影院时,这位老板娘告诉他,自己帮他留下了很多海报。那一段时间,林家乐的海报藏品一下子多了起来,不仅有近几个月的,也有之前几年的。

在林家乐看来,收藏海报是件极其讲究机缘的行为。有一年,他和朋友去香港离岛区的长洲露营旅行。在逛当地的一家影视店时,他不经意地瞥到店铺里有面被货架挡住的墙上隐约露出了几张旧海报,他一眼就扫到“警察”两个字,大约猜到这是《小小小警察》的电影海报。他立马鼓起勇气问老板,这些海报卖不卖?老板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直接走过去,挪开货架,把海报撕下来送给他。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林家乐也会在网络上到处留意,看是否有人出售原装电影海报。他笑称,自己就算吃饭,也一直拿着手机按个不停。十几年前,为了出书需要,他很想找到电影《大抢特肠》的海报,但一直没找到。直到近期,他才突然在网络上发现它正在被出售。林家乐很庆幸,还好自己当时看到了,不然晚个十分钟,它可能就被卖掉了。

海报收藏久了,朋友们一有什么线索,也会告诉他。林家乐之前很想收藏1988年刘德华主演的《猎鹰计划》的电影海报,他很喜欢这部电影,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留意它的海报,但一直没找到。他还特意问过影片监制吴思远,得知连他们公司也没有留存。直到大约三十年后的一天,有位朋友告诉他,这张海报正在某个地方出售,他才终于买到它。

他觉得,收藏海报的过程很像“一件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忽然之间在我面前出现”。

“烂片”海报更难获得

如今,林家乐已收藏了数千张电影海报。他的收藏更看重海报本身的审美,而非电影质量。也因此,有一些被认为是“烂片”的电影,其海报也在他的藏品之列。

例如曾志伟导演的《小小小警察》。林家乐提到,这部电影上映时经常被人评价是“无厘头,九唔搭八”(注:粤语表示“前言不搭后语”),他也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他觉得,这部电影的海报画得很精彩。整幅海报都是手绘而成,构图和笔触极其吸引人——主角曾志伟的背后是其他六十名演员的人物肖像,每个人表情各异、生动传神。

抛开电影本身的艺术水准,林家乐觉得《小小小警察》的电影海报颇具收藏价值。受访者供图

在林家乐看来,电影海报的职责就是要尽可能地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电影本身由谁演、质量如何,这很难揣摩,”他说,“每一张海报都是平等的。(有人)会觉得香港电影出名的海报值钱,我没有这个界定。”

他也并不愿意透露购买海报的花费,“电影海报对每个收藏者来说都有不同的故事和价值,很难(用金钱)去衡量。如果我告诉你一万块一张,有些人会觉得,一张海报要这么贵吗?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他调侃,其实“烂片”海报更难获得。“海报印得多还是少,全因需求量决定”,如果电影因质量问题上映的范围有限,电影公司也许就不会印制那么多海报,自然就很难找到。

各种海报收藏得多了,储存也是个问题。以前林家乐家里有很多人,空间较小,海报拿回家也只能卷起来放进抽屉,其间有很多年,他都很难知道海报的保存状态。后来,他开始想办法将这些海报摊平存放。

他最初试过将几十张海报放在床褥底下,但他有一天将它们拿出,发现随着床褥的移动,它们残旧了很多,有不少折痕,也越放越黄。他只得换个地方,自己动手搭了个柜子来放置。不过,随着海报数目的增多,这种方式也不太行得通。

后来,他观察到电影公司的职员会将两摞海报交叉叠在一起,既省空间,又能避免折痕,就用这种方式将收集到的海报放进胶箱保存。存放之前,他一般会先清理掉一些胶纸印,也会看看天气——如果不下雨、没有潮湿,再将它们放进胶箱;而如果湿气太重,则要先开空调除湿。

但林家乐也清楚,很多海报再怎么细心保存,也不可能让它恢复如新。“如果(海报)回来已经七老八十了,我怎么能让它变回十八岁呢?我能做到的只是让它不要再继续烂下去。”他说。

他特别提到1970-1980年代的电影海报。那时候,电影公司为了节省投入,张贴在街头的海报都是薄薄的一张,工人通常拿一把大刷子甚至拖把,用白胶浆或者胶水将海报往墙上一糊,就算贴好了。也正因如此,他收藏的有些来自那个年代的海报本身很易脆,处理起来得更加小心。

不过,在他看来,海报有钉痕、有胶带印,更加证明它曾做过电影宣传,与观众产生过联接。他之前收藏的《食神》海报,就是从电影院里收回来的,上面有钉子留下的钉洞;那张被影视店赠送的《小小小警察》,也有虫蛀及胶布的痕迹。“它经历过的就是经历过的,我喜欢用过的,有一份记忆在上面的感觉。”林家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港片七十年的数千块“拼图”

林家乐收藏的香港电影海报跨越了多个年代,尤其以1980-1990年代的为主。但在他看来,每个年代的电影海报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以1950年代为例,那个时候比较流行“拼贴风”,很多海报会将人物头像跟一些卡通图案拼贴在一起。林家乐最早的海报藏品、上映于1951年的《人之初》,上面就有多个贴上去的人物头像,文字由手写而成。这部电影也是李小龙(注:本名李振藩)首次以该艺名出演的电影,他的名字就出现在海报左下角的童星一栏中。

林家乐电影海报藏品中年份最早的——1951年的电影《人之初》,儿童时的李小龙(左下角)参演。受访者供图

而自1960年代起,特别是在1970-1980年代,则是手绘海报盛行的时期。很多海报都是由设计师一笔一画绘制而成,一旦出差错,则难以修改,很多时候只能重画。这一时期的手绘海报也有不同画风,例如Q版风、写实风、国画风等。

林家乐对这一时期的海报有种特殊情结。在他成长初期,他经常将这些手绘海报当作漫画看,自然而然地,后期也就收藏了很多手绘海报。令他意外的是,某天有位网友惊叹他居然可以拥有那么多阮大勇画的海报。

林家乐当时很惊讶,他并不知道对方是谁,后来才了解到,阮大勇是香港著名的手绘海报师,在1970-1990年代初期画了很多电影海报,自己收藏的《小小小警察》《A计划》等都出自他笔下——这些海报人物表情夸张生动,看起来诙谐幽默。后来,经由朋友介绍,林家乐和阮大勇见了面,至今保持联络。

在1980年代手绘海报流行的同时,电影海报也逐渐有了以人物剧照为主的转变,像《靓妹仔》等影片就是以人物照作为海报,再加上剧名、演员名单、宣传语等。再往后,随着电脑制作技术和摄影技术的发展,手绘海报也变得越来越少。

林家乐觉得,虽然以前的手绘海报更有层次感,但“没办法”,蒙娜丽莎的原型要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可能也不会被画成一幅画,而是成了一张照片。然而,他也发现,如今实体海报越来越少。很多电影宣传都是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更多的以预告片为主,再加上电子形式的“海报”——从他的角度出发,这种宣传图不应该被称作“海报”,充其量是“电子宣传(图)”,“海报应该是可以触摸、可以卷起来的。”他说。

林家乐收藏的第一张海报(电影《卫斯理之老猫》)。受访者供图

在这种变化下,林家乐的海报收藏也变得更加困难。他观察到,在实体海报盛行的时代,香港电影公司的海报印量可能是几千甚至上万张,现在低至一两百张。而且,以前很多香港电影除了在本地上映外,也会发行到海外。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实体海报也会从香港分发到美国、马来西亚等华人区的影院进行宣传推广,“电影海报是一种国际宣传品。”他说。对他来说,这样就有另外的机会可以在其他国家找到来自香港的电影海报。但现在,随着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过去、宣传形式的变化,这样的机会也变得更少。

在他看来,很多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海报的宣传,但其价值一直被低估,以前一张好看的海报真的“会使大家进去戏院看电影的”。他也希望,能通过展览、社交平台等形式,将自己收藏的香港电影海报跟大众分享,让这些海报“重新发光发亮”,也许几十年后,人们依旧能通过它获取当时的电影信息。

“一张海报在你面前(或许)不吸引,要摆在一起才好看。就像拼图,拼起它才知道是怎样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不同的故事,将所有故事放在墙上去,是会有另外一种感觉的。”林家乐说。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