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如何“重新出发”?庐山电影周给出答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08:58 2

摘要:当下的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情电影?第六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跟着电影去恋爱”主题论坛上,一众业内外知名人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

当下的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情电影?第六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跟着电影去恋爱”主题论坛上,一众业内外知名人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

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在论坛上发表了“不必悲观,爱情电影会重新出发!”的致辞,精准切中了当前爱情电影创作的困境与希望,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爱情在告别“神话”后,回归“柴米油盐”、重新出发的路线图。

爱情题材,期待新的银幕回响

爱情是人类文明中的永恒母题,也贯彻中国电影漫长的发展道路。

从《庐山恋》那在改革开放春风里蜻蜓点水般的一吻,到当下无数爱情电影对社会议题的不断观照,伟大的爱情电影如同一面面棱镜,不仅折射出人性中最幽微的光泽与阴影,更成为一代代人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生命的重要窗口。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正摆在所有电影人面前: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似乎正在与爱情电影渐行渐远。正如毛羽所指出的,物质的丰裕、科技的发展和现代观念的演进,悄然消解了过往爱情叙事中常见的“生存困境”与“外在阻扰”。

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历史,“门第之见,阶级鸿沟 ”被逐渐拉平,爱情故事中那份穿越荆棘、克服万难的震撼力量,其生长的土壤似乎也在不停变化。

年轻一代对虚假的“工业糖精”和悬浮的“爱情神话”拥有天然的免疫力,“承担责任”与“长久承诺”有时也会被视为沉重的负担,“爱对了是运气,爱错了就拜拜”成为心态改变的生动写照。

但这是否意味着观众不再需要爱情电影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资深编剧阿美坦言:“虽然现在大家觉得爱情不再那么重要,但我仍然感觉到大家还拥有对爱情非常深的渴望。”这种渴望并未消失,只是变得更加挑剔和内化。

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一个“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虚幻结局,而是期待能与自身经验产生共鸣、回应内心困惑、提供情感慰藉的新时代爱情叙事。因此,市场的暂时降温并非宣判了爱情电影彻底没落,反而促使其升级换代、向新时代爱情电影进发。

优秀国产作品盘点:银幕上的爱情变奏

事实上,回望中国电影的长河,优秀的爱情电影凭借对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爱情的真实刻画,不仅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国产爱情电影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庐山国际电影周的展映片单中,不同形态的爱情表达得以被重温和梳理,它们如同一个个坐标,清晰地标示出国产爱情电影的创作轨迹与无限可能。

奇幻类

以超现实之名,探究爱的宿命与永恒

以《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与《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为代表的奇幻爱情电影,无疑是华语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手法将古典神话彻底颠覆,讲述了关于错过、宿命与成长的爱情悲剧。“爱你一万年”“我的意中人是盖世英雄”等经典台词,至今仍是无数人心中的意难平。这种将爱情置于时空穿越、神魔大战的宏大背景下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张力与宿命感。

而近年来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同样是借助“时间倒流”的奇幻设定探讨爱情中“牺牲”与“守护”的重量,它精准地抓住了观众对于“如果能重来”的普遍幻想,用超现实的设定放大了现实中的情感浓度。

浪漫都市类

在烟火气中,寻觅现代爱情的诗意

如果说奇幻类爱情电影的背景设定是“在天上”,那么浪漫都市类则致力于“在人间”。

现象级影片《爱情神话》摒弃了悬浮夸张的设定,将镜头对准上海的弄堂,用吴侬软语、柴米油盐和几场恰到好处的饭局,勾勒出中年男女之间成熟、体面又充满生活智慧的情感纠葛。

同样,《好东西》对当下女性话题、新型家庭及两性关系的探讨,以及结构性压迫等代表性概念的呈现,也因贴近现实而引发了观众的高度共鸣。

这类电影的成功恰恰印证了毛羽的观点:爱情电影的力量,可以“回到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中”,在市井烟火气里提炼出生活化的浪漫。

青春疼痛类

用成长的伤痕,铭刻青春的悸动

以《七月与安生》为代表的“青春疼痛”类型爱情电影曾是市场的一大主流,这类作品聚焦于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迷茫与激烈,将爱情与友情、成长与背叛、宿命与和解等主题交织在一起,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浓郁的情感表达,精准捕获特定年龄段观众的心,成为一代人关于青春的集体记忆。

传统神话改编类

经典IP里,注入当下的情感思考

动画电影《白蛇·浮生》的出现则代表了另一种创新的可能,它依托于“白蛇传”这一家喻户晓的IP,却在视觉呈现和情感内核上进行了大胆的现代化、类型化改造。

影片不仅展现了令人惊艳的国风美学,更在人与妖的爱情纠葛中探讨了关于身份认同、偏见对抗以及情感坚守的当代议题,这种让古典“山盟海誓”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的尝试,为爱情电影的表达开辟了新的疆域。

家国情怀类

宏大叙事中,彰显爱情的崇高与坚韧

在《红河谷》《太平轮(上)》《柳堡的故事》等影片里,爱情不再是唯一的旋律,而是被嵌入到战争、革命、时代变迁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

这些作品把个人的爱恋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情因承载了更厚重的历史感与使命感而显得尤为崇高和坚韧,将“小爱”融入“大爱”的叙事方式赋予了爱情超越其自身的力量感和史诗品格。

现实议题类

借类型融合,探索爱情的复杂面向

《如果·爱》用歌舞片的形式,通过“戏中戏”的巧妙结构,在现实、回忆与歌舞幻境三重空间里反复撕扯,华丽地包装了一个关于回忆与选择的复杂爱情故事,爱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人性的复杂在这部影片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骗骗”喜欢你》则巧妙地将爱情与喜剧、犯罪元素相结合,导演苏彪坦言,创作初心是喜剧,但在拍摄中却感受到它是一部很甜的爱情片。

喜剧外壳降低了观影门槛,外部的“诈骗”危机也为男女主角的爱情提供了现代语境下的“障碍”,使得情感的建立与确认过程更具戏剧性与说服力,是对传统爱情片叙事模式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从奇幻到现实、从青春到暮年、从神话到日常,优秀的爱情电影以万千姿态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份信心源于对观众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源于对创作规律的尊重。

正如毛羽在回应电影《七天》可能是人类最后一部爱情电影的悲观论调时所说,“更多的爱情电影会重新出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光和意义。”

来源:深度文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