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黎宣的亲侄女黎姿,在微博上发布照片悼念,配文“姑妈的笑容和温暖,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永远怀念你”。
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据港媒报道,香港资深演员黎宣,在上个月8月28日凌晨在美国洛杉矶安详离世,享年93岁。
黎宣的亲侄女黎姿,在微博上发布照片悼念,配文“姑妈的笑容和温暖,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永远怀念你”。
黎宣在演艺圈工作超半个世纪,她和黎姿背后的家族,更是名副其实的电影世家,只不过这段历史,如今已经很少被提起了。
哪怕提到黎宣,观众对她的印象,也只是经典港剧里的妈妈形象。
比如《真情》里有点野蛮、有点难搞的外婆“阿家”,60多岁了还保持着“大小姐”的作派和脾气。
还有《大时代》里丁蟹的妈妈“贱婆婆”,是丁蟹与方家恩怨的核心关联人物。
有点可惜的是,黎宣在TVB多年,却从来没有和亲侄女黎姿演过对手戏。
两人共同出演的唯一一部作品就是《珠光宝气》,黎宣在里面饰演高长胜的母亲,和黎姿饰演的康雅瞳却没有同框出现过,这也是黎姿出演的最后一部电视剧。
虽然是亲姑侄,黎宣和黎姿在圈内很少提起对方,比较罕见的一次同框,是2008年马来西亚华丽台举办的《Astro华丽台台电视剧大奖》。
那时黎姿凭《火舞黄沙》的计明凤拿下“我的至爱女主角”,大会悉心安排了黎宣给倒女黎姿颁奖,让黎姿感到意义非凡。
对于黎宣离世的消息,黎姿似乎并不是第一时间知道的,因为黎宣8月28日离世,而8月29日黎姿还在微博发了“小狗亲亲”的六宫格。
直到8月31日消息被报道,黎姿才更新了怀缅的微博。
香港电视圈很小,但黎宣和黎姿这对亲姑侄好像总透着一股疏离,她们的关系到底如何?
黎氏家族曾经是风光一时的香港电影世家,为何黎宣年轻时并没有留下电影作品,一开始演戏就是“妈妈”级别的绿叶?黎姿童年甚至穷到要靠演戏帮补家计?
从电影世家到家道中落,黎氏家族到底经历了什么?
按照惯例,先补一张黎氏族谱:
有标识的为从事电影相关的黎氏后人
扛摄影机上战场,他拍下现实版《南京照相馆》
1937年8月,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人们记得,8月23日那天,敌人的飞机在南京路先施百货上空投下炸弹,顾客与行人死伤逾七百人;几天后,敌人又在上海南站上空扔炸弹,还用枪向下扫射。被炸死炸伤的男女小孩有八百多人,他们都是在那等候火车,准备回乡的人们难民。
在满城硝烟、废墟和哭声之中,却有一位摄影师扛着摄影机一路冲锋,冒着危险拍下日寇侵华的罪证,淞沪会战结束后,这位摄影师把这些珍贵影像资料整理成了《淞沪抗战纪实》。
这位勇敢的摄影师叫黎民伟,多年之后,人们称他为“香港电影之父”,他也是黎宣的父亲和黎姿的爷爷。
1 电影,比照片更有趣!
黎家的故事,就可以从黎民伟说起。
黎家祖籍新会会城,但从黎民伟父亲黎兆昆这一辈开始,就把白米生意经营到了“广州湾”(湛江赤坎一带)和日本横滨,黎民伟和兄弟姐妹们,大多是在广州湾和横滨出生的。
黎家有七个小孩,黎民伟排行第六,四岁那年,母亲莲娣因病离世,父亲无暇顾及黎民伟的生活,就将黎民伟送到香港,由大哥黎海山夫妇照顾。
十二岁那年,黎民伟迷上了摄影。
那时他每天上学路过昭隆泰商店,都要痴痴看着橱窗里的摄影机不舍得挪步。为了买到照相机,黎民伟每天从自己午饭钱里抠出两分钱,存了好几年,又找身边的结拜兄弟借钱,每人两块,凑够十四块钱后,黎民伟终于买下他人生第一部照相机。
有趣的照片让黎民伟很兴奋,不过,他很快发现了比照相更有趣的东西——电影。
他曾经在《失败者之言》中提到:
“坐在漆黑的戏院里,我看见银幔上的形态,真的许多是在动呢,所看的日俄战争,舰上开炮和山上开枪,还在幕后配以鼓声、枪声,我惊讶莫名,我兴奋难喻,因为他使我知道一连串的画面放射出来,能够成为一种灵活的表情和动作。”
年轻的黎民伟更敏锐地察觉,电影这东西,将来在娱乐上,在教育上,是要做主帅的。
2 《庄子试妻》,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始
适逢1912年,上海亚细亚电影公司的创办人布拉斯基来香港寻找发展机会,成立了华美影片公司,原本就有办剧社经验的黎民伟抓住时机,成立了“人镜我”剧社,和华美合作拍摄了香港首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
这是一部嘲笑夫妻之间虚情假意缺少真诚的讽刺喜剧,取材自明代传奇剧本《蝴蝶梦》中“扇坟”一段,说的是战国时哲学家庄周诈死试探妻子是否守节的故事。
故事简单,却也是观众们第一次从大银幕上,看到一个纯粹的、传统的、奇妙的中国故事。
翻拍版《庄子试妻》
《庄子试妻》完全是“家庭作坊”式的制作——
四哥黎北海当导演兼饰演庄子,黎民伟当编剧兼反串庄子妻子,还有一个婢女的角色,黎民伟拉来的是当时的女朋友严珊珊。
因此《庄子试妻》不仅是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更催生出严珊珊这位中国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严珊珊出身名门之后,是佛山南海贵族严浩波的女儿。她从小随父母到香港生活学习,1911年武昌首义后,曾参加革命军,赴南京、徐州等地救伤数月,是个有思想、有魄力的进步女性。
尽管演的是婢女,戏份不多,但严珊珊踏出的这一步,已经彻底打破了当时“女性不能抛头露脸”的陋习以及“男女不能同台演出”的惯例了。
两年后,严珊珊成为黎民伟的第一任妻子。
黎民伟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最爱情人是我妻,三从兼四德……天赋丽质羞花月,令人怎不痴迷”?
《庄子试妻》的成功,让黎民伟很受鼓舞。只是搞艺术,什么时候都是烧钱玩意儿,黎民伟根据当年找朋友众筹买相机的经验,这次找到了大哥黎海山、四哥黎北海一起集资创业。
黎氏不愧是生意人,黎大哥并没有一来就砸钱给弟弟拍电影,而是拿出积蓄先盖建电影院。
1921年,香港上环盖建了第一家全华资新型电影院,新世界戏院。
接着,黎氏兄弟通过登报招股集资,众筹50万元,在铜锣湾开办了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香港影史上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便是由民新所拍,由新世界戏院首映的。
《胭脂》的幕后,依然是熟悉的配方和班底:
编导黎北海,摄影罗永祥,男主角黎民伟,女主角却是他的另一位妻子,林楚楚。(黎宣的生母,黎姿的亲奶奶)
林楚楚是黎民伟侄女黎灼灼的同学,和黎民伟认识时,只有15岁。两人见面便彼此钟情,神奇的是,严珊珊也非常喜欢林楚楚。
四年后,严珊珊表示愿助丈夫再娶,并提议让林楚楚当“平妻”,三人一直和平共处,平等相待,患难与共。
《胭脂》在新世界戏院上演时,大受港人欢迎,获得了“桥段新奇、光线玲珑、配景精致”的评价,首周盈利6000港元。
民新的收益仍是入不敷支,原因之一是黎民伟拍片实在太不计成本了,而那时的商业竞争又太残酷、太激烈了。
3 不计成本的用心,输给粗制滥造?
以前我们写邵氏电影,曾经提到“七日鲜”的概念,主要指制作周期和放映周期都极短的电影,基本等同于“粗制滥造的粤语片”。
可在邵氏之前,民新对于每一部作品都是匠心打磨,黎民伟对电影细节的偏执程度,不逊于今日的张艺谋王家卫。
就说1928年的《木兰从军》。
这本应是花木兰的故事第一次以电影长片的形式呈现,为了把电影拍好,黎民伟用时两年,跑了五个省进行考察+外景拍摄。
他要求出现在镜头里的城墙,要有残破的、也要有完整宏大的;一场匈奴劫寨的戏,他搭建了一百三十多个帐篷,动用了几千人,各种道具、服装也是不计成本……
一切只为一部电影,在当时绝对算是一场壮举了。
可就在电影拍摄尾声,“天一公司”(邵氏兄弟公司的前身)收到了风声。
预料到“木兰从军”这个IP将有大爆的潜力,“天一”匆匆忙忙在上海搭了个内景,找了十几个演员,仅花十三天时间,拍完了一个《花木兰从军》的故事,上映时间还比《木兰从军》提前了足足四个月。
就这样,《木兰从军》上映后票房惨败,民新公司白白损失四十万元,黎民伟只好拿出个人资产拍卖抵债。
黎锡换算过,四十万元,那相当于如今的一个亿。
除了这些不计成本的大制作,黎民伟为了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义务拍摄,也是民新公司的一笔巨大负担。
4 天下为公,他扛着摄影机上战场
20世纪初的香港,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早在香港读书的时候,黎民伟就深受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影响,满怀热血加入同盟会,开始投身革命洪流。
最初,黎民伟宣传革命的方式是戏剧。
他与同盟会成员陈少白共创了“清平乐”剧社,自己当演员当编剧,在香港的学校、社区演出剧目,还曾用戏箱偷运枪械,支持广州黄花岗起义。
黎民伟对孙中山的崇拜,完全是迷弟对偶像级别。
他的儿子黎锡曾说,爸爸衣服要穿中山装的,拍照要学先生一样手叉腰,他们家一直到50年代吃团圆饭,都得先向先生的遗像鞠躬。
和当时很多热血青年一样,黎氏兄弟最初创办民新影画,一方面出于商业目的,一方面也是黎民伟想以此实现“爱国教民”“电影救国”的理想。
因此民新初期拍摄了很多新闻纪录片,比如1923年,他率摄影队往日本摄制的《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洗脱中国人“东亚病夫”的耻辱;
同时,民新还为港英政府摄制了《香港风景》、《香港足球赛》、《香港龙舟赛》、《香港中西警察会操》等新闻纪录片。
黎民伟又带队北上,到北京拍摄梅兰芳的纪录片,真实记录了“羽舞”“拂尘舞”“剑舞”等精彩片段,为中国传统文化记录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黎民伟最重要的作品,还是他追随孙中山的步伐,拍摄的大量反映孙中山革命活动和北伐的纪录片。
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为滇军桂军干部开学典礼,向各省军队的训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奉安典礼、誓师典礼、北伐等影片,都由黎民伟和罗永祥、彭年等一起随军拍摄。
这个过程,黎民伟几乎是豁出生命,冒死拍摄。
他们扛着笨重的、没有马达的摄影机来到北伐战场,一边手摇胶片,一边在战地奔跑拍摄,就算战士们都趴到战壕里躲子弹,他们还是冒死站在高处记录。
历时八年,跑了八个省,无数次冒险,黎民伟完全是零收益义务拍摄。
为了纪念黎民伟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亲手写下“天下为公”四个字送给他。
从此,黎民伟将这四个字和他所热爱的电影牢牢结合,哪怕在孙中山去世之后,依然会为了美好的电影不顾一切,以“电影救国”。
电影大亨风云,
从意气风发到破产逃亡
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香港电影工业遭重创,黎氏兄弟的新世界戏院因为巨额亏损被迫转让,加上黎氏兄弟的经营方针出现分歧,黎民伟果断转战上海。
在上海,他遇到了财大气粗的“华北影院王”罗明佑。
罗明佑的儿子曾说,爸爸年轻时爱赌钱,很喜欢电影但对于技术一窍不通,连照相机都搞不明白,因此和黎民伟一拍即合——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出技术。
两人先是重新组建了上海民新影片公司,陆续拍摄了《西厢记》《木兰从军》等爱国影片和《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进步电影。
阮玲玉的影坛地位,就是通过《野草闲花》奠定的。
后来两人又一起创立了联华影业制片公司。
联华仿效美国的大电影厂,拥有庞大的机构,完整的管理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当时电影界的进步分子和精英加入。
从1930年到1950年,联华出产大量传世名作,如《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神女》《新女性》《渔光曲》,中国电影从此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期。
其中讲述渔家子弟和船王家庭继承人之间悲欢离合故事的《渔光曲》,还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第九名,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提到了和世界相当的高度。
同名主题曲《渔光曲》更是一路传唱到现在
联华鼎盛时,黎民伟和长袖善舞的林楚楚,特别喜欢操办豪华家宴来招待多方宾客。
据说阮玲玉自杀前的一晚,还参加了黎民伟招待美国音响师史坚纳的家宴。
那天晚上,阮玲玉频频举杯,谈笑风生,散席后,阮玲玉深情地吻别黎民伟的两个小孩黎铿和黎锡,谁也看不出有什么异常……没想到当晚就服药自杀了。
阮玲玉的葬礼上 ,黎民伟、蔡楚生等12位电影大佬为她抬棺,30万影迷自发送葬,美国《纽约时报》称这场葬礼是“近代国际上最大葬礼”,还有几名狂热粉丝,因为无法接受她自杀的事实,竟追随她而去。
阮玲玉是黎民伟的“员工”,更是他的好朋友,她的离世对联华打击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罗明佑在东北、华北的电影院都大受影响,没有多余资金支持联华运作,黎民伟只得不断将自己的家产拍卖、抵押,用来支持制片。
《历年失败之回顾》,黎民伟记下了自己几次因创办电影公司变卖的家产和债务
高昂的拍摄成本、微薄的盈利、突然离世的当家花旦、不间断的战祸……直到日军的第一枚炮弹摧毁联华产业,黎民伟不得不接受联华盛世已去的事实。
黎民伟再次扛起摄影机跑到了前线,在拍摄完纪录片《淞沪抗战纪实》后,为躲避日军的追捕,一家人又回到了香港。
返回香港,黎民伟几乎山穷水尽,但还是借款负债组建了启明制片厂,接着又拍摄了《锦锈前程》《大地回春》等激励国民士气的影片。
日寇轰炸香港,最艰难的时候,黎民伟将六七十名职工接到家里避难,分发粮食。
期间日军曾要求黎民伟来出面主持香港电影工作,但黎民伟不愿做汉奸,果断将片厂变卖,把钱分给大家还乡,自己也带着家人和《勋业千秋》的拷贝一起逃亡回湛江。
黎宣记得,逃亡路上,她和妈妈林楚楚每天靠在路边摆摊卖衣服讨生活;爸爸黎民伟则在别人家的楼梯底下开了一间小小的照相馆,给人拍摄补贴家用。
在这么艰难的生活环境里,黎民伟依然保持了乐观积极的精神,且不忘抗日宣传的使命。
他穿着草鞋,爬山越岭,拿着照相机到处拍照,以此宣传抗日,又拉着全家人大小一起排抗日话剧,通过话剧的形式传递信念,鼓舞士气。
电影夺去黎民伟的一切,但黎民伟始终没有对电影失望,他一有机会就对孩子们说:
将来长大了你要搞电影这个工作,电影最好了。
抗战胜利后,黎民伟返回香港,在永华影业公司担任洗印技术顾问,坚持电影的技术革新,但因为身患淋巴癌,黎民伟被公司辞退了。
原本,黎民伟的大女儿黎兰诚邀父亲到台湾一起生活,当时她与在台当高官的沈昌焕结婚,生活无忧,但黎民伟因为对国民党失去信心,不愿前往。
北京电影洗印厂也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聘请他当厂长,可因为重病缠身,最终无法成行。
黎民伟自己去不成,但还是非常支持孩子们去大陆,尤其支持他们搞电影。带着报效祖国的信念,黎铿、黎锡、黎宣先后回到内地学表演和电影相关。
没想到,黎民伟从此就再也没见过他们了。1953年10月26日,黎民伟因病逝世,享年60岁。
黎民伟曾经撰写过一篇自叙文,里面既有珍贵电影历史资料,更有他和电影纠缠一辈子的心路历程,自传取名《失败者之言》,充满了黎民伟对自己电影生涯的自嘲。
可是,黎民伟真的是“失败者”吗?
一方面,他为电影散尽家财,变得一无所有,堂堂电影大亨,连自己儿女子孙的事业生活都无法照拂,但也因为电影,他拥有了意义非凡的人生,更保存了民族气节,《淞沪抗战纪实》更是将血与火用光影的形式刻入民族记忆。
对于一个电影工作者,应该说是功德圆满了。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来源:高能E蓓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