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今年9月中旬,上线的网络电影中只有《黑白潜行2》(2914.3万)、《猎虎》(2324.3万)、《守卫者3:决战》(1073.4万)三部票房破千万的作品。
文|九儿
截至今年9月中旬,上线的网络电影中只有《黑白潜行2》(2914.3万)、《猎虎》(2324.3万)、《守卫者3:决战》(1073.4万)三部票房破千万的作品。
曾经凭借低成本、高话题性占据一小块市场的网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与去年9月同期的12部相比,今年数量减少了四分之三,且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一部票房破3000万的网大。这一差距不仅是数字上的下滑,更折射出整个网大市场活力的衰退。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票房低迷并非短期现象,而是贯穿了整个年度,以往偶尔出现的票房黑马更是踪迹难寻。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不少从业者直言:“好日子早就到头了。
网大,互联网平台扩张期的“遗产”
2024年,分账票房破千万的网大仅17部,与2020年的73部形成鲜明对比。这个诞生于互联网视频平台扩张期的新内容品类,正在逐渐成为历史遗产。
网大市场的衰退并非偶然,其数量与票房均呈现持续萎缩态势。数量上,网络电影的年产量从2020年的700余部,降至2021年的500余部,2022年300余部,2023年200余部,到2024年上新数量已不足百部。票房上,头部作品的吸金能力大幅减弱,2024年分账冠军《黑白潜行》票房仅3767.1万元,而2020年有3部作品分账均突破5000万元。
与此同时,网大的出品、制作和宣发机构数量也几乎“腰斩”,2024年,千万票房影片的平均出品方数量从2023年的14家骤减至7家,资本热情明显冷却。
短剧的异军突起,更让网大处境雪上加霜。据相关数据,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其中小程序短剧市场规模约300亿元。这个数字映照出网大的短板:两者成品时长相近(均约100分钟),初期都靠“以小博大”吸引资本,但小程序剧是直接面向C端的流量产品,观众付费意愿直接决定项目生死,形成“短平快”的消费闭环;而网大本质是B端影视产品,依赖平台会员费或补贴,消费者付费感知极弱。
更具冲击力的是,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504.4亿元,首次超越院线电影票房。这种爆发式增长与网大的持续萎缩形成鲜明对比。
网大商业模式的失效,根源在于其始终未能摆脱对平台的依赖,也未能真正抓住C端用户。早期网大的崛起,本质是踩中了视频平台会员增长的风口。数据显示,2015年爱奇艺VIP会员数仅500万,到2018年已暴涨至8000万;同期,腾讯视频会员数也从不足1000万增长至6259万,优酷则在2018年宣布会员数突破6000万。
会员基数的扩张带动网大分账金额水涨船高,2018年前后,头部网大的分账金额普遍实现30%以上的年增长。这种平台红利让从业者误将“流量馈赠”当作“内容能力”。
然而,当长视频平台会员增长见顶,网大作为“拉新工具”的属性逐渐消失,沦为“留存用户”的辅助内容,其价值也随之大幅缩水。
老玩家的不同命运:破产与转型
网大发展十年,一批曾叱咤风云的“老玩家”,在行业洗牌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有的黯然退场,有的艰难转型,昔日的“造富神话”正逐渐破灭。
作为网大行业的早期拓荒者,淘梦曾凭借《道士出山》系列创下现象级票房,一度成为行业标杆。但如今的淘梦已不复当年之勇。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该公司参保人数仅33人,较巅峰时期大幅缩减。
面对困境,淘梦选择收缩战线并尝试转型。在网大主战场上,淘梦明显减少投入,转而试水微短剧赛道,2023年曾备案多个短剧项目。
曾获网大分账冠军的奇树有鱼,同样选择拥抱变化。面对短剧冲击,公司自2022年底开始发力,迅速成为短剧领域的淘金者。
2024年,其出品的微短剧《下一站天后》单部充值超3000万元,《星光相伴知我意》登顶红果短剧分账月榜。创始人董冠杰果断决定All in免费短剧,计划2025年出品200至300部短剧,产能较2024年翻两到三倍。
在网大领域,奇树有鱼虽有所收缩,但仍持续输出精品,2024年出品的《西装暴徒》成为少数分账破千万的网大作品之一。同时,公司在分账剧领域持续深耕,《消失的痕迹》《凶案深处》等刑侦悬疑作品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展现出强大的内容把控能力。通过精准的战略转移,奇树有鱼成功在行业变革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曾凭《倩女幽魂:人间情》创下4500万分账票房的吾道南来,一度是网大“精品化”的标杆。创始人刘朝晖曾提出“以大博爆款”的思路,试图用4000万成本突破网大天花板,也确实让该片成为行业经典。
但高投入未能持续转化为稳定收益,两年前吾道南来因纠纷被中广天择告上法庭,股权遭冻结,从“头部厂牌”沦为行业唏嘘的案例,折射出网大精品化路线的高风险。
麦田映画曾靠《捉妖济》跻身2015年爱奇艺网大票房TOP9,但2019年上线的《剑·干将莫邪》分账仅155万。年轮映画则更早退出网大市场,其《德扑女王》《再见美人鱼》曾是播放量黑马,但2018年公司营收骤降70%,净利润亏损752万,转型网剧后也未能重现辉煌,成为网大行业“昙花一现”的代表。
除了这些头部公司,中尾部玩家的命运更显残酷。十年间,曾有上千家公司入局网大,但能持续稳定年产5部以上作品的公司不足30家。如今仍能坚守网大的公司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玩家都成了行业迭代的“牺牲品”。
低成本与垂直化:网大的新出路
尽管网大市场寒意弥漫,但长视频平台并不会彻底放弃这一品类。只是平台策略已从“全面扩张”转向“精准收缩”,而“低成本+垂直品类”正成为网大生存的核心逻辑。
平台对网大的“保留态度”,体现在对垂直赛道的侧重上。去年上线的18部作品中,只有两部喜剧网大不包含动作元素,其余16部作品中,以“犯罪+动作”类最多,其次是武侠题材。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平台与制作方在成本、风险和受众匹配度上反复权衡的结果。“犯罪+动作”题材无需依赖高成本特效,场景也多集中在都市、仓库、街巷等可控空间,拍摄周期短(多数项目20天内可完成),动作设计也有成熟团队支持,能以300-500万的成本实现“视觉爽感”。
更关键的是,该类题材的核心受众是25-40岁男性,与网大以“男性”为核心用户高度契合,付费转化更为稳定。
网大回归“低成本”并非倒退,而是对行业本质的重新认知。早期网大的核心优势是门槛低、周期短、回款快,但在精品化浪潮中,从业者盲目追求精致特效和知名演员,导致成本飙升、周期拉长,反而失去了灵活性。
如今存活下来的中小团队,重新拥抱“小而美”路线:将成本控制在500万以内,聚焦某一垂直题材(如低成本动作片、地方特色喜剧),以精准内容打动特定受众,而非追求全年龄段覆盖。这种策略既能降低风险,也更契合平台对“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平台既需要头部精品提升口碑,也需要中尾部垂直作品填补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正探索网大与动画番剧的“受众协同”,以开辟新的收入空间。数据显示,网大的核心受众同样为男性,与动画番剧的受众高度重合。
基于这一发现,具备国漫基因的平台开始推进“动画番剧剧场版”,将热门番剧IP改编为网大时长的作品,既复用了IP热度,又能精准触达重合受众。《画江湖》《斗罗大陆》《神印王座》《西行纪》等动画的制作公司都曾推出网大作品,并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网大的十年,是互联网内容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收缩”的缩影。它曾是普通影视人的“追梦跳板”,也因盲目扩张陷入困境。而如今“低成本+垂直化”的路线,或许能助其摆脱“平台遗产”的标签,成为内容生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细分板块。
毕竟,只要还有观众,网大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未来的网大,再也不会是“人人造富”的风口,而是一门需要精耕细作的“慢生意”。
来源:蕴涵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