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大奖,《新秩序》是为中产阶级定做的“灾难色情片”吗?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20:41 2

摘要:电影《新秩序》在2020年威尼斯电影节荣获评委会大奖,却因其极端暴力和绝望主题成为当年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延续了其在《课后》、《露西亚之后》等前作中对社会不公和人性黑暗的探索,但此次他将镜头对准了更宏大、更残酷的主题:社会阶级的彻底撕裂与暴

电影《新秩序》在2020年威尼斯电影节荣获评委会大奖,却因其极端暴力和绝望主题成为当年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延续了其在《课后》、《露西亚之后》等前作中对社会不公和人性黑暗的探索,但此次他将镜头对准了更宏大、更残酷的主题:社会阶级的彻底撕裂与暴力循环的不可避免。

一、导演与背景:暴力的清醒记录者

米歇尔·弗兰克是当代墨西哥电影乃至国际影坛中一位极具辨识度和争议性的作者导演。他以冷酷、清醒、毫不妥协的社会批判风格著称,作品常常迫使观众直面社会中最令人不安的现实,去思考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有多么脆弱。这也使得观看他的电影是一次挑战,一次不适的体验,但也是一次发人深省的警示。

1.极简主义视觉与冷静叙事风格

· 视觉风格:大量使用固定长镜头、中远景镜头,摄像机如同一个冷静、不带感情的观察者,拒绝介入叙事或引导观众情绪。这种抽离感迫使观众自行思考和判断。

· 叙事节奏:叙事平稳甚至近乎沉闷,摒弃商业片的戏剧化技巧(如配乐烘托、快速剪辑),让暴力或冲突事件突然、直接地发生,产生更强的冲击力和真实感。

2. 社会批判导向与道德困境呈现

· 镜头始终对准墨西哥(及全球)的社会疮疤:阶级分化、特权阶层的冷漠、系统性的不公、人性的脆弱与黑暗。

· 从不提供简单的道德答案或英雄人物。观众常常被置于不适的道德灰色地带,被迫审视自己在类似情境下可能作出的选择。

3. 暴力场景的直接化处理

不美化也不回避暴力。影片所呈现的暴力往往是突然、残酷、毫无意义的,旨在揭露文明社会表面的脆弱性,以及暴力如何像病毒一样传染和循环。

4. 即兴创作与非职业演员运用

经常与非职业演员或风格相似的演员合作,追求一种高度自然主义的表演。剧本通常会留出即兴发挥的空间,以捕捉最真实的情感和反应。

二、故事梗概:一场以婚礼为起点的社会崩溃图景

作为导演弗兰克作者风格的一次极致体现,电影《新秩序》通过多条叙事线索,展现了各个阶层在这个崩溃世界中的命运:富人从特权者沦为待宰羔羊,穷人既是暴力的受害者也是施暴者,而军队则成为穿着制服的合法匪徒。

1.发生:一切来得如此“突然”!

影片开始于墨西哥城一个富豪之家的奢华婚礼,玛里安家族的千金正在举办盛大庆祝。然而,仅隔几条街区之外,底层人民掀起了一场暴乱,他们打砸抢掠,到处泼洒绿色的油漆。婚礼现场的音乐都盖不住远处飞机螺旋桨的声音和枪声。

富人们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除了他们自己雇佣的保镖,警察、军方是会保护他们的。所以,婚礼也并没有被打断。但是,也许正如水管里流出来的绿色的水一样,其实他们的保护伞可能已经失去了作用了。

富人家的前佣人因为妻子病重,不得已来请求救助。但是真正伸出援手的只有穿着鲜红礼服的新娘女主玛丽安。她找了父母、丈夫拿钱,都不肯帮,玛丽安的兄弟还把大叔赶走了。玛丽安于是叫上司机克里斯蒂安,开车去接病人,准备用自己信用卡来付款。

然而,玛丽安离开不久之后,暴民翻过围墙,闯了进去,并与家里同样处在底层的佣人们里应外合,烧杀抢掠,宣泄着自己的愤恨和仇视。而应该保护富人的仆人们把枪指向了自己的主人。玛丽安的母亲等人被杀。

2.发展:事件开始“变味儿”了!

玛丽安等人在路上也遇到了暴徒,最后躲入司机克里斯蒂安家中。第二天克里斯蒂安想出门探路,被镇压暴乱的士兵发现,士兵们把玛丽安带走,说要把她送回家。但在路上,就抢走了玛丽安的首饰,并带入一个兵营关押。

在兵营里,玛丽安和一帮富人受到粗暴的审问,当天晚上,士兵还强暴了她。然后还一一录下视频,向其家人索要高额赎金,给玛丽安的开价是1000万比索。但是兵营主管给干活的小队长只分10~20万比索。小队长非常气愤,于是又找到了克里斯蒂安,让他们去找玛丽安的家人,说只要80万就行。

克里斯蒂安最终找到了玛丽安的兄弟,拿到了80万,然而小队长并没有一手交钱,一手交人。说这80万是首付,还要拿100万。玛丽安的兄弟听说后,当即拿起电话找到家族熟悉的军方高级将领,报警称克里斯蒂安和他妈绑架了玛丽安。

3.高潮:结局完全“出乎意料”!

将军带人抓到了来拿钱的小队长,顺藤摸瓜找到了兵营,解救了玛丽安,将兵营的士兵全部杀死并焚毁。然后将玛丽安带上车,送到了克里斯蒂安家。在克里斯蒂安家,玛丽安却被一枪击毙,然后将军的部下又把枪塞到克里斯蒂安手上,再击毙了他。以此坐实了克里斯蒂安家等人绑架杀人的铁案,维护了军队的荣光。

电影的最后,暴乱的人民排队吊死,包括“绑架杀人”的克里斯蒂安的‬母亲,而玛丽安的父亲和高级将领坐在那里观看“正义得到了彰显”。

三、主题分析:对暴力本质与社会秩序的深度剖析

1. 暴力的“民主化”特征:弗兰克打破了暴力叙事的常规套路。影片中没有人是安全的,无论贫富、善恶,所有人都被卷入暴力的漩涡。这种处理方式暗示着当社会契约崩溃时,暴力将成为最"民主"的语言,无人能够豁免。玛丽安、玛丽安的母亲、克里斯蒂安以及他的母亲,还是电影开场借钱的老佣人……都死于非命,死得干脆利落、不分贵贱。

2. 阶级冲突的寓言式表达:电影尖锐地揭示了墨西哥(乃至全球)日益加剧的阶级分化。富人生活在隔离的泡泡中,对墙外的苦难视而不见,直到苦难破墙而入。但弗兰克并未简单地将暴力浪漫化为"被压迫者的正义复仇",而是展示了暴力如何自我繁殖,如何让所有人——无论原本地位如何——都沦为野兽。贫民暴乱,富人遇难。随后,军方镇压暴乱,并趁火打劫富人,还将罪名嫁祸给贫民。由此可能会进一步激化贫富之间的矛盾,紧接着可能是更加猛烈的暴乱、镇压……又是一个轮回。

3. “新秩序”的反讽性内涵:片名"新秩序"充满讽刺意味。军队建立的"秩序"比无政府状态更加恐怖,它意味着暴力的制度化、常态化。这种"秩序"不再是为了保护公民,而是为了维护权力结构的残酷游戏。所谓的“新秩序”只不过是一场任由欲望引导的秩序而已。这场秩序的革新产生的并不是所谓的新秩序,是旧秩序。所谓旧秩序,也就是权力和金钱引导的秩序。贫民的暴动也只是一个契机而已,一个巩固旧秩序的契机,一个放大旧秩序的契机。在旧的秩序里,富人的财富和军方的权利可以掌控一切,从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4. 色彩符号的象征意义:弗兰克对绿色的运用极具象征意义:从婚礼的绿色装饰,到暴乱者涂抹的绿色油漆,再到监狱的绿色墙壁。这种一致的绿色调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美学体验,同时象征着腐烂、金钱和一种令人不安的非现实感。

四、美学风格:冷静的观察与对暴力的直接呈现

1.冷静观察者的镜头语言:固定机位和长镜头让观众成为残酷事件的直接见证者,拒绝提供情感宣泄点,迫使观众直面暴力而不给予安慰,极少使用非自然音效或配乐,增强纪实感和不安感。

2.暴力场景的直观化呈现:不美化、不浪漫化暴力,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其丑陋本质;突然而短暂的暴力场景比持续的动作戏更加令人不安;注重暴力前后的时刻,而非暴力本身,让观众想象填补空白。

3.社会细节的精准刻画:影片对不同群体行为方式的准确描绘,避免刻板印象的同时又极具代表性。当富人家的现代艺术被收藏到穷人家的简陋陈设中,通过这样的细节精准而直观地捕捉阶级差异。

五、争议与批判:必要的残酷还是感伤主义?

《新秩序》引发了激烈争议。爱者称赞影片勇敢、清醒、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批评者则认为影片对墨西哥的描绘是悲观主义和灾难主义的,对暴力的极端呈现可能沦为感伤主义而缺乏政治深度,仅停留在展示而非分析,是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做的“灾难色情片”。

然而,这些批评可能忽略了弗兰克的创作意图。他并非要提供社会分析或解决方案,而是创造一种体验式的警告:让特权阶级体验失去特权的恐惧,让所有人目睹社会契约脆弱性带来的后果。它更像是一面黑暗的镜子,反射出当我们文明外表下的野蛮失去约束时的可怕图景。弗兰克拒绝给予观众任何安慰或希望,这种艺术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政治声明。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想安慰观众,我想让他们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新秩序》是一次成功的美学暴行,也是一次必要的电影体验。尤其在当今全球社会矛盾加剧、贫富分化严重的背景下,《新秩序》更像是一个预言而非寓言。它强迫我们思考:当不平等达到临界点,当特权阶级对苦难视而不见太久,我们距离这样的暴力循环还有多远?

—————

米歇尔·弗兰克重要作品年表及简介:

·《丹尼尔和安娜》(2009):主题涉及乱伦和创伤,早期作品已显露出他处理禁忌话题和心理紧张的偏好。
·《课后》(2012):冷静地展现一个少女在转入新学校后如何被群体暴力逐渐摧毁,荣获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

·《露西亚之后》(2013):一位年轻母亲与新生儿及其自私家庭之间的故事,继续探索家庭关系中的紧张与矛盾。
·《慢性病》(2015)):通过一位专职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工,以极其冷静的笔触探讨死亡、尊严以及照顾者复杂的心理世界,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四月的女儿》(2017):一对母之间控制与反叛、爱与伤害交织,展现了家庭内部的情感暴力。
·《新秩序》(2020):一场发生在富豪婚礼上的社会暴动,迅速升级为无差别的暴力与混乱,是对阶级战争最黑暗、最残酷的寓言,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日落》(2021):一个在墨西哥度假时突然抛弃家人、选择“躺平”的富人。影片探讨了存在的虚无、逃避主义的诱惑和特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记忆》(2023):一个社工与一个有创伤经历的男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回归到更具体的人物研究,但仍延续了对创伤和道德的探讨。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