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三强调:宁可看电影,也别做这4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7:07 2

摘要:这两年,在门诊听到最多的不是“我发烧挂什么科”,而是“医生,我这个会不会是艾滋”。不是危言耸听,2024年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新发感染人数相比2019年增长了近18%,而且趋势还在往年轻人、普通人群转移。

这两年,在门诊听到最多的不是“我发烧挂什么科”,而是“医生,我这个会不会是艾滋”。不是危言耸听,2024年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新发感染人数相比2019年增长了近18%,而且趋势还在往年轻人、普通人群转移。

不是“高危人群”的专属,也不是“过去的病”了。它从没远离过我们,只是我们更容易忽视。

艾滋病不会写在脸上,也不会一开始就让你痛苦难忍。它潜伏期长达8到10年,期间你可能只是感冒多了几次、淋巴肿了几回、口腔溃疡怎么都不好。等到真查出,很多人的免疫系统已经像筛子一样,彻底塌了。

但你知道吗?很多感染,其实不是“意外”,而是反复做了那几件看似无害、实则高危的事。说句难听的,宁可花两个小时去看场电影,也别做这4件事。听我说完,心里一定会有数。

第一件事,是“无套性行为,觉得熟人就没事”。对不起,最容易传染艾滋的恰恰是这个。

临床上我们见得最多的,不是“乱来”的人,而是“信任”的人。长期固定伴侣之间感染艾滋的,不在少数。有个大学男生,感染来源是他女朋友的前任;也有三十多岁的宝妈,感染源竟是老公单位年会上的“一夜情”。你以为你了解他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但病毒从不讲情面。

艾滋病毒最容易通过性传播,尤其是无保护的阴道或肛交行为。它喜欢“湿润、有伤口”的环境,黏膜一破,病毒就能轻松钻进去。你看不见的微损伤,比你想得多得多,哪怕你觉得“没流血”。

别再用“我们都做过体检”“他看起来干净”的想法安慰自己。体检不查艾滋,除非你主动要求;病毒不会写在脸上,而是藏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里,只要接触,就有可能中招

第二件事,是“共用剃须刀、电动刮胡刀、牙刷”。你可能觉得夸张,其实一点不。

门诊里有个小伙子,查出HIV阳性后百思不得其解,结果是宿舍里四个人共用一个电动刮胡刀。看起来干净,实际刀头上残留的血液肉眼看不到,但病毒早已潜伏其中。

艾滋病毒虽然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短,但在密闭、潮湿、有血液的环境中,可以短时间保持活性。特别是刮破皮肤后,病毒可通过微创口直接进入血液系统。你不会觉得自己用牙刷会感染艾滋,但一个牙龈出血的朋友借用你的牙刷,就够了。

说句狠的,病毒不在乎你是不是好人,它只在乎有没有通道进入你身体

第三件事,是“去不正规的小诊所打针、纹身、穿耳洞”。这不是在挑刺,而是在救命。

有些地方消毒流程走过场,针头重复使用,器械随便擦擦就上。你看不到的血液残留,病毒却看得一清二楚。哪怕只是一点点血,艾滋病毒的传播剂量低到令人发指——只要10到50个病毒颗粒就可能感染

曾有研究指出,我国部分小美容机构对穿耳枪、纹身针的消毒合格率不足60%。这不是恐吓,这是现实。哪怕你只是为了好看打个耳钉,如果工具没彻底高温消毒,也可能引来一生的苦难

有人说,这样也太小题大做了吧?你想想,一个几块钱的耳钉,一次十分钟的纹眉,换来几十年吃药、忌口、提心吊胆,划算吗?

第四件事,是“明知道高危,还不去检测”。恐惧,是病毒最好的保护伞。

临床中有太多患者,早就怀疑自己可能感染,却因为怕结果、怕家人知道、怕被贴上标签,一拖再拖,等到确诊,CD4细胞已经低到个位数,免疫系统几乎瘫痪,连感冒都能致命

CD4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指挥官”,它一倒,整个免疫军队就群龙无首。艾滋最大的可怕,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它让你“免疫崩溃”,最终死于各种感染、肿瘤、机会性疾病。

但如果你早发现、早治疗,情况可以完全不同。抗病毒治疗可以将体内病毒量控制到检测不到,让你像普通人一样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病毒量控制住的人几乎不具备传染性。这不是未来,而是现实。

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5年内的生存率高达96.8%。你想象中的“绝症”,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怕不是问题,拖才是

说完这四件事,我知道你可能会觉得压抑。但医生不是来吓人的,是来提醒的。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如果早点发现就好了”的遗憾。没人愿意把这病带回家、带给爱人、带进婚姻。

所以我反复强调,检测不丢人,戴套不尴尬,拒绝共用是自爱,远离不正规才是真聪明。宁可你看场电影、打把游戏、发会呆,也别轻易去触碰那些看似无害、实则高危的边界。

现在每个大城市、甚至不少县级市都有匿名、免费的艾滋病毒检测服务,15分钟出结果,保护你自己,也保护你爱的人。别再纠结“别人怎么看”“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你真正为你好的人,不会因为你做了检测就远离你,只会因为你隐瞒病情而受伤害。

艾滋病不是命中注定,而是行为传播。病毒本身没有脚,是我们给了它机会。别再用“我一向很干净”来对抗病毒的精准传播,它从不挑人,只挑通道。

你可能觉得自己离艾滋很远,但真正在门诊哭着说“我真的不知道会这样”的人,也曾有过同样的想法。愿你永远不会用亲身经历来理解这段话。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松涛.我国艾滋病疫情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3):312-318.
[2]张旭.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与生存时间关系研究[J].中国感染与免疫杂志,2023,43(6):489-495.
[3]高明.不安全注射传播艾滋病毒的危险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7):1056-1059.

来源:张医生健康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