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场就是一记闷棍,没一点铺垫,辛芷蕾在威尼斯的高光时刻和国内的静音屏幕同时上演。
开场就是一记闷棍,没一点铺垫,辛芷蕾在威尼斯的高光时刻和国内的静音屏幕同时上演。
舞台上掌声四分钟,后台冷披萨还在冒着寒气。
有人在意大利差点哭出声,国内这边却像电视频道突然卡壳,所有人都在等着遥控器被按下第二次。
看似热闹,实则死寂,这种落差,和东北工厂的下班铃声有得一拼。
记得当时朋友圈被那张冷披萨刷屏,有人笑称这是“影后套餐”,有人直接破防,说这才是成年人的生活版图:明明拿了全球大奖,回酒店却只能一个人窝沙发上啃硬饼。
内地观众想看,电影却被锁进仓库,连片花都没溅起水花。
调子太灰?
风险难控?
这些词听着耳熟,像厂子里年年都在换的安全标语,谁还真信。
其实这一幕完全不新鲜。
大连罢工的底本,工人、老板、体制三股绳拧一起,谁都不肯先松手。
电影没给正能量滤镜,也没拽口号,镜头怼脸就一个劲儿地拍,谁心里没点数?
辛芷蕾的角色没跪,她自己也没跪。
不是说得多漂亮,而是演得太扎实。
那股“你别拿命运威胁我”的劲头,按理说应该是国产电影的标配,结果却被安静处理成了艺术品,留给欧洲人欣赏。
有时候觉得,这种现实,和体育圈那些年闹出的幺蛾子差不多。
还记得马龙在东京奥运会上被韩国媒体怼急了,脸上的肌肉都快控制不住,场边解说一边替他缓颊一边瞄着评论区,生怕一句“情绪化”就被放大镜怼上热搜。
差不多意思,国内观众喜欢看英雄逆袭,但怕看到真正的失败和倔强。
你说体育和电影没关系?
咱们的情绪管理老师可能是同一个。
再说回电影。
评委席上那群阅片无数的老炮,为什么忽然就站起来鼓掌?
也许是被女工抡瓶子的狠劲儿撩到了,也许是看腻了那些温温吞吞的自我感动。
你想啊,这片子没一句废话,连眼泪都省了,倒给人一种冬天北方街头的冷风,吹得骨头缝都想躲起来。
国内的网友、影评人、八卦账号全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说点啥又怕惹祸上身。
有人在评论区留下一串省略号,有人只敢转发不加字,怕连累微博被限流。
说到底,谁还不是在体制、家庭、职场的夹缝里打补丁?
电影里女工被丈夫、老板、体制轮番敲打,现实里观众也没好到哪儿去。
只不过,电影敢拍,观众敢哭,能不能上映,还得看大环境的脸色。
这几年主旋律电影像开挂一样,正能量都快能发电了,真正能让人哑口无言的现实题材,反倒像奢侈品一样被“收藏”起来。
辛芷蕾说角色没跪,她就不跪。
外媒直接当头条,国内网友乐呵呵地造段子,顺便把冷披萨包装成励志故事。
你说娱乐圈没情感?
未必。
只是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今天你站在领奖台上,明天可能就被舆论冷藏,谁都想活成主角,最后都成了背景板。
有时候想,演员和运动员都一样,台前风光,台下啃冷饭,谁能保证下一部戏还能再登场?
说实话,这种题材要搁体育圈,估计也早凉了。
想想当年姚明在NBA主场被喷,回国还得自证“民族荣誉感”,观众的标准永远比裁判还严。
你说是文化冲突?
其实根子上就是怕出事。
电影上不了,比赛输了不能哭,谁还敢当“闷棍”主角?
大家都怕惹祸,最后只能自己和自己较劲。
网友说,这片要是放出来,热搜得爆三天。
想象一下电影院里乌压压一片人,没人说话,全都低头刷手机,其实心里早被戳了一刀。
电影是没上,可“辛芷蕾影后”“东北女工”“国内暂停键”这些关键词已经开始在搜索引擎里飘着,像极了那些你以为没人看的小众话题,悄悄地攒着流量,等哪天突然爆发。
回头再看,电影锁仓库,辛芷蕾啃冷披萨,网友自嘲“年度最佳社恐套餐”。
体育圈的运动员被骂完还得笑着领奖,影坛的女主角拿完奖只能发朋友圈,谁让咱们生活在这个总爱把疼痛收进抽屉的年代?
你说下次会不会有谁敢把酒瓶再砸一次?
也许会,也许不会。
反正,谁还没在生活里偷偷抡过几下。
要说结尾,真没什么鸡汤可灌。
影后啃冷披萨,电影锁在仓库,观众刷着热搜,大家都在各自的赛道上装作没事儿。
下次要是生活再给你闷棍,你会怎么选?
不如评论区聊聊,看看谁的瓶子先碎。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