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恶意》中,自媒体主编叶攀以“舆论侦探”姿态介入网暴事件,却因角色设定过于全能(调查、审判、赎罪集于一身)引发从业者争议。某新闻平台主编在影评中指出:“现实中,记者既无执法权,更难以单枪匹马逆转舆情。影片将媒体简化为‘恶的放大器’,反而遮蔽了专业媒体在事实
一、媒体人的“错位感”:职业真实性与戏剧化冲突
电影《恶意》中,自媒体主编叶攀以“舆论侦探”姿态介入网暴事件,却因角色设定过于全能(调查、审判、赎罪集于一身)引发从业者争议。某新闻平台主编在影评中指出:“现实中,记者既无执法权,更难以单枪匹马逆转舆情。影片将媒体简化为‘恶的放大器’,反而遮蔽了专业媒体在事实核查中的制衡作用。”这种职业真实性的缺失,削弱了影片对传媒生态的批判深度。
二、网暴的“罗生门”:多视角叙事下的道德困境
影片通过“坠楼案”的多次反转,呈现舆论如何从同情护士李悦,到攻击母亲尤茜,最终揭示媒体剪辑的误导性。这种结构被赞为“对网暴链条的精准解剖”,但也引发讨论:是否过度强调“网民盲从”,而忽略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性?例如,影评人张薇在《新京报》撰文称:“现实中,许多网暴事件源于公众对不公的本能愤怒,影片未区分‘恶意煽动’与‘正义误伤’,可能加剧对网络舆论的污名化。”
三、技术隐喻与主题表达:超现实手法的得与失
导演用数据流投影、弹幕实体化等视觉语言具象化网暴,如尤茜受审时墙壁实时滚动恶评,直观呈现“数字时代的私刑”。然而,这种表达被批评为“将复杂问题视觉奇观化”。传媒学者李岩指出:“键盘侠的符号化处理,可能让观众忽略网暴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比如算法推荐、平台责任等深层诱因。”
四、不完美受害者与舆论的“道德洁癖”
影片最尖锐的批判,在于尤茜拔氧气管画面曝光后,公众迅速否定其所有付出的情节。这一设计直指网暴的核心矛盾:人们往往要求受害者“道德完美”。媒体人周浩在专栏中分析:“这种‘完美受害者’期待,本质是舆论对复杂人性的逃避。但影片结尾叶攀自我牺牲却遭二次网暴的结局,暗示了批判的无力感——解构容易,重建太难。”
结语:作为“社会诊断书”的电影
《恶意》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暴露问题。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网暴中媒体、公众与技术的共谋关系。正如《南方周末》的评论所言:“当电影里的恶成为现实的镜子,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愤怒,更是对自身‘善意暴力’的警惕。”
来源:农村新青年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