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告片直接让我怒爆粗口!但不是因为电影,而是因为历史本身!”一位网友在看完《731》最新预告后写下评论,短短3小时收获2万点赞。
“预告片直接让我怒爆粗口!但不是因为电影,而是因为历史本身!” 一位网友在看完《731》最新预告后写下评论,短短3小时收获2万点赞。
距离9月18日只剩下不到一周,电影《731》已然未映先爆!猫眼+灯塔平台“想看”人数累计突破666万,首日排片占比高达98.9%,创下中国影史最高排片纪录。
但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有如此惊人的热度,预售票房却停留在3600万,业内预测其最终票房可能难以突破10亿。为什么一部全民关注的电影,却面临“高热度低票房”的尴尬?
“我要支持,但我可能不敢看”——这成了《731》面临的最大矛盾。
这部电影创造了中国影史上前所未有的营销奇观:累计传播量达113亿人次,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平均接触过8次相关宣传。
221天持续占据“想看”排行榜冠军,热度甚至超过了《战狼2》、《你好,李焕英》和《长津湖》三部票房神话的总和。
但与惊人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预售开启多日后,票房仅达3600万元。
这种“高关注低转化”的现象,暴露出影片面临的核心困境:观众的情感共鸣未能有效转化为消费行为。
“未满18周岁请谨慎选择观看”——这是《731》海报上的特别提示,为近年国产片罕见的分级提示。
最新发布的“勿忘版预告”尺度之大,让很多网友直呼“无法截图”。
预告片中展现了731部队的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场景:“狼狗在狂吠,孩子在哭,无辜的中国百姓排队进入‘人间地狱’……”
李乃文被吓得面部变形,甚至尿裤子的镜头;孙茜被捂住口鼻带走;王志文转过头来,表情冷漠……这些画面都让观众感受到极大的冲击力。
为还原历史真实,主演们付出了惊人的努力。
姜武短期内减重15公斤,肋骨根根分明,还专门学习东北方言里的“劳工黑话”。
在片场,他坚持只吃半饱、赤脚行走,就为了保持角色的状态。
王志文为演好日本军医角色,研究东京医科大学保存的军医日记,模仿日本军人的发声方式。
在“活体解剖伦理冲突”那场戏中,他通过颤抖的持刀手、空洞的眼神、嘴角肌肉的微抽搐,把角色内心的撕裂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乃文在片场的反应最为激烈。
他那场“失禁”的戏份,是任何影视剧里都没有出现过的狼狈,把真实的人性反应演到了极致。
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经引发多方争议。
有博主怒斥《731》是R级片,并揪着电影里一个日本少佐女军官不放,称“历史查无此人”。
该博主斩钉截铁地回复网友询问:“没有此人,中日两边都查不到”。
面对这些质疑,研究细菌战31年的专家、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给予了肯定。
他表示,电影里的实验器械、档案文件,都能在罪证陈列馆找到对应的实物。
导演赵林山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前后筹备了八年,花了两年时间查阅了超过百万字的文献资料。
尽管存在争议,但院线方面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731》。
全国多地影院为电影设置了 “9:18”、“19:31” 等数字关联场次,强化上映仪式感。多地电影院已经提前承接单位包场,黄金时段供不应求。
北京某连锁影院负责人透露:“IMAX与CINITY影厅已为《731》全线让道,后续将根据观众热情动态增开场次”。
这种近乎垄断的排片布局,折射出影院对市场需求的极致响应。
《731》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反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节点上映,意义重大。
对外,让全世界了解侵华日军731部队罪恶滔天的恶行;对内,让所有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许多家长表示要带孩子一起观看。
市民潇女士表示:“这段历史绝不能遗忘,我特意选择在9月18日观影,让孩子也一起来,让‘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的理念深入人心”。
B站UP主“历史调研室”的科普视频《731部队未公开档案》播放量冲破2000万,弹幕墙被“铭记历史”刷屏。
多家机关单位、学校也主动联系影院,咨询团体观影,计划通过集体观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一位大学生观众感慨地说:“这比教科书更震撼,我们这代人有责任传承记忆”。
你们呢?会去看《731》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来源:淘乐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