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柜来的人》:青春仿佛从爱你开始,前途却依旧那么迷茫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3:37 3

摘要:王家卫拿过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侯孝贤的几部电影则在戛纳、威尼斯、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都拿到大奖。 两个人都热爱文艺片,一辈子也几乎只拍这个类型。 不过他们是两个极端,王家卫喜欢拍那些被其他人忽略的细节,色彩繁复,主人公们常常喃喃自语,他的摇晃影像和画外音极具个

1

台湾的侯孝贤导演在曾先森个人评价体系里,与来自香港的王家卫导演同样优秀,且两个人很像,都在国际上得到肯定,是公认的大师。

王家卫拿过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侯孝贤的几部电影则在戛纳、威尼斯、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都拿到大奖。 两个人都热爱文艺片,一辈子也几乎只拍这个类型。 不过他们是两个极端,王家卫喜欢拍那些被其他人忽略的细节,色彩繁复,主人公们常常喃喃自语,他的摇晃影像和画外音极具个性特色。

他的电影里总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写镜头,他的镜头甚至无孔不入的贴近演员们的身体,仿佛从他主人公的五脏六腑甚至每一个毛孔,都渗透出属于他的都市男女爱情表达。 侯孝贤则完全相反,他热爱拍整体,他并不关心他的主人公们从个体流淌出来的细节,姿态、动作、节奏,而是把所有爱恨情仇放在一个时代下,一个环境下,一个个几乎固定的机位下。

他的镜头总是拉得很远很远,他就把摄影机摆在那里,让自己的主角进入到要捕捉的生活景象里。 他的电影基本只用长镜头, 仿佛时间静止,仿佛空间停滞,让故事自然流淌。

2

《风柜来的人》诞生在遥远的1983年,这一年的侯孝贤只有36岁。

他也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从这部电影之后,他更坚定的用无欲无求的节奏,云淡风轻的笔触讲故事。 几个来自风柜的年轻人,有着无处安放的时间,在他们身上一寸寸蒸发;无处藏身的空间,逼得他们四处游荡。 但,这不就是每个人的青春吗? 那些无所事事的时光和无处释放的激情互相矛盾着,

那些漫无目的的梦想和彷徨无助的日子互相折磨着, 那些百无聊赖的迷茫和无数安放逞强好斗在彼此抵触着, 那些逝去的青春和重情重义的时光,也许也一去不复返了。 曾先森最喜欢的是故事的结尾,大声的吆喝让角色以及电影的情绪都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将视野扩大到普遍人群,在叫喊中推向迷茫的青春高潮。 但是,此时的侯孝贤已经告诉了我们,市场上的众生依旧人声鼎沸, 当青春被淹没,人生才真正开始。

虽然,这部电影在1984年的台北金马奖上一无所获,但是一个崭新的侯孝贤,走到了台湾电影的历史舞台上来。他凭借此片提名了最佳导演,并在一年后拍出了《童年往事》。

此时,画面上已经有了很多侯孝贤后面的电影痕迹,那是一成不变的长镜头,是固定机位之外的自然收音。 影片显得相当作者化,除纪录片一般的客观之外,是侯孝贤稳重写实的风格体现。

3

电影里饱含对乡愁的眷恋,对青春的迷茫,对前途的忐忑,对爱情的期待,并最终汇聚成了对失去的一次缅怀。 在这里的爱情,阿清与小杏的互动始终保持着距离感:他喜欢对方却羞于开口,只能通过笨拙的举动传递心意。 最终小杏走了,他也没有留下一滴眼泪。他们或许从来都不是来自一个世界,而且他也没向小杏表白。

爱情的无疾而终与父亲的去世、友情的疏离共同构成阿清成长的阵痛。影片中爱情线虽着墨不多,却也展现了少年在混沌中寻找自我的复杂状态。 至于前途,影片也是悲观的。几个青年从逃学、打架、不读书到逃离风柜,直到在工厂上找到一个工作,到大街上卖磁带,都是生活所迫,也都是当下唯一的选择。 自从几个人逃离风柜,迎接他们的就是生活暴击。

侯孝贤并没有强化这种悲剧性,一切都那么平静。 至于故乡,最终,离开风柜,去往高雄,又回到风柜,再出走。 无处安放的时间,在他们身上一寸寸蒸发;无处藏身的空间,逼得他们四处游荡。 是的,男主角阿清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在风柜里游荡,就像是一股关不住的风。 他和几个小伙伴,到处嬉闹、惹事,搭讪女孩,更多时候无所事事……直到风柜再容不下他们,于是去了高雄。 可到了高雄,才发现这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什么也没有结束,就像什么也没有开始过。无论是工作,还是爱情。

4

这部电影在说青春,也在讲爱情, 是侯孝贤个人风格化的一个开始。

他仿佛就在用种种迷茫、失去、错过、眼泪告诉这个世界,爱情、乡愁、思念、死去的亲人,都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这些当然很痛很苦,但一切都会过去, 都将过去,一定会过去。

来源:曾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