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这也是首部挂总台电影台标并登陆全国院线的电影。很多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看完影片后激动落泪:“观影感觉良好”“震撼人心的体验”。
近日,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这也是首部挂总台电影台标并登陆全国院线的电影。很多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看完影片后激动落泪:“观影感觉良好”“震撼人心的体验”。
确实如此。恢弘壮丽的画面配以王亚平娓娓道来的旁白,再辅以倾诉般的动人旋律,一幅无比真实、又无比浪漫而深刻的太空画卷呈现于眼前。
那一刻,随着飞船绚丽的尾焰,“蓝星”上平凡的我们,仿佛也将手探向神秘深空,得以获取关于生活和未来的答案。
宇宙的浪漫直抵人心
是谁看《窗外是蓝星》从头哭到尾?是我。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航天员自己拍摄,点点滴滴地记录,却如此震撼人心,感动到泪流满面。(@Jojo)
看到神舟十三号发射时,色彩斑斓的火焰在银幕上炸开,红蓝紫三色交织像一场烟花秀。飞船冲向太空时,脱落的保温外壳像星星滑落,神舟十三号就像一粒火种,在太空中渺小却闪亮。(@巨蟹的观影日记)
在宇宙的维度中,我们人类是渺小的,地球也是渺小的,但人类在千百万年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的爱,以及对星辰大海的向往,让人类变得伟大。(@尘飞扬)
我相信,没有人在看完《窗外是蓝星》后,能够不被画面所震撼。
飞船拖着绚烂尾焰脱离重力的瞬间,阳光从遥远的深空投来照亮脚下的星球,舷窗外燃起的“大火”,都是珍贵的,人类与宇宙交手的证明。
影片中有一段从太空视角展示地球风物的画面——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塔克拉玛干沙漠,云贵高原,山东半岛,南海……静谧的太空与人类的渺小,用直白却恢弘的镜头语言呈现于我们眼前。
《窗外是蓝星》是中国首次将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生活,忠实记录于电影。不只是观众受到了震撼,导演朱翌冉也坦言,自己当初看到拍回来的第一段素材时,“第一个镜头就震撼到我了——舷窗外的地球太震撼了。”
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最大的优势不是拍摄技巧,而是百分之百的在场性和真实性,是直抵人心的宇宙的浪漫,是渺小的人类敢撼寰宇的勇气。这是人类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证明。
就像王亚平在旁白中娓娓道来的那样——
“地球上留给人类生存的空间,其实并不多。地球上最多的是海洋,那些海岸线与岛屿,曾经见证过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乘着简易的船只,面对大海,勇敢启航。就好像今天的我们,离开地球,去探索宇宙一样。”
让宇宙见证我们在场
电影中最触动我的一幕是,王亚平第一次执行出舱任务时感到紧张,反复和翟志刚确认,出舱的时候下意识看向安全绳。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航天员在我们常说的冷静抗压之外,最真实鲜活的一面。(@蓬松的米花粥)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是王亚平的旁白。183天,她把我们带进了太空,也带进了一个母亲,一个女性航天员的内心——尤其是当这些对话是发生在太空与地面的语境里时。(@匡少见)
王亚平的旁白真的很触动人心。她说,在出发之前,美国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向她送上祝福:“当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见我们的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也借着你的目光看向窗外。”(@人类世界观察者)
在新闻里,我们看到的是航天员完成了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电影中,王亚平这样描述第一次出舱,“我的身体一下子悬了起来,下意识盯着两根安全系绳,生怕它突然断开,让我永远飘在宇宙里。”
同时,我们也看到航天员身为一个个体,他们以怎样的眼神望向宇宙,又以怎样的心情面对未知的危险,凝视黑暗而寂静的虚空。他们是航天员,是孩子的父母,是他人的爱人,是伟大的平凡者。
影片中,王亚平的旁白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但少有人知的是,留给整部电影的配音时间只有一天,王亚平从早到晚一遍一遍地去配。她的声音配合画面,在静谧无垠的宇宙中回响,却又有着无匹的重量。
“地球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但是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要寻找真正代表人类改变地球的证明,需要夜幕降临,这是地球的灯火,是人类文明的光。”
“窗外的蓝色星球上,有我的祖国,我的家人,我的梦想,我挚爱的一切。每一刻都有人经历着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曾经的历史,我们憧憬的未来,人类共同的命运,统统被安放在这颗宝石一样的星球上。”
……
无垠旷宇与人间烟火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虎年春节,三位航天员一起吃饺子。其中,王亚平提到她最爱吃鲅鱼饺子。这是一个胶东人秒懂的饮食细节——王亚平是山东烟台人,爱吃鲅鱼水饺,是刻在她基因里的乡愁。(@尘飞扬)
说着俏皮话剪头发的翟志刚,写春联的叶光富,在太空中与女儿隔空对话的王亚平,严肃中有温情,宏大中有浪漫,这种娓娓道来令人泪目。(@普蜡答大魔王)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王亚平的女儿让妈妈给自己摘一颗星星回家,翟志刚说,中国空间站就是地球的卫星,我们就是星星。(@蓬松的米花粥)
影片中,空间站的生活充实而又枯燥,但也有着细碎的温情时刻,比如吃饭,比如剪头发,再比如过年。这是航天员在工作身份之外更加鲜活的一面,而这份鲜活里填充的,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对故乡的怀恋,是对“蓝星”的乡愁。
有种说法,人类的第一个传说,既是关于星星。如今,我们向天空之外远航,去触摸那些星星;而同时,也化作星星。
电影中,王亚平给女儿的一段留言,感动了很多人:
“亲爱的女儿,很抱歉此时此刻妈妈正在很远的地方工作,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从来没有分别过这么长时间。但是我知道,你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懂得妈妈正在做的工作。我们人类终有一天要离开地球,就像你有一天也会独立去生活一样,这两件事都需要勇气。
“妈妈曾经答应过你,给你摘一颗星星回来。翟叔叔和叶叔叔也很好奇,妈妈会给你带一颗什么样的星星呢?现在妈妈告诉你,只要你抬起头看看漫天的繁星,其中有一颗最亮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空间站,我会从你的目光中飞过,妈妈会变成一颗星星,陪伴着你。”
一位观众在影评中说,“王亚平和女儿的互动,让我明白:人类之间的爱,才是文明的动力。我们探索宇宙的今天,其实也是为了让人类的后代有更好的明天。”
“人类终将远航”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多的是科普和记录意义。8K电影是一种“战未来”设定,虽然当下的影院基本没有8K,但将来会有的。也应景了那句话: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M.)
每当地球这颗蓝得几乎不真实的星球,出现在黑暗之中,就仿佛看到了希望。当镜头展现一幕幕图景,蜿蜒的江河,绵延的山脉,蔚蓝的湖泊……那一刻,我哭了。
当你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看这颗蓝色星球,会发现我们是如此渺小。平日纠结的得失,人际间的敏感,自我消耗的焦虑……在近四十六亿年的时间维度上,变得不值一提。人类文明不过宇宙中的一瞬,我们的生命,也如同一粒宇宙尘埃。
如果你最近也在内耗、焦虑、自我怀疑,不妨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它不会给你答案,但会给你一个远到足以包容所有困惑的视角——我们终将远行,但我们此刻,正被同一颗星球温柔以待。(@Miss.Dou追频道)
《窗外是蓝星》是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导演朱翌冉说,“我有一个感触很深:杨利伟第一次飞向太空时拍摄的影像,到今天已经需要修复了。总台有一个理念是5G+4K/8K+AI,我们希望用这种形式把更真实的沉浸感带给观众。”
据介绍,电影的拍摄设备一共做了四套,全球也只有这四套。其中两套摄影机在空间站完成拍摄任务后,随天舟货运飞船坠入大气层,化为灿烂的花火。
这是一份拍摄于当下,但面对着未来的电影。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人类终有一天要离开地球”。就像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离开非洲大陆,陆地上的人类乘着船只远征海洋,终有一天,我们的脚步,要迈进无垠深空。而从神舟一号,到影片中的神舟十三号,再到如今的神舟二十号……如今的我们,仅是向外探一步,再探一步。为了那个未来,我们此刻已经出发。
在文章的最后,分享一个被观众留意到的细节:在影片的开始,王亚平他们首次进入空间站,说出这是“家”的时候,下一个镜头,黑暗的宇宙中出现了明亮的光。
这道光,是希望,是未来,也是生活于当下的人类,为来者点亮的智慧之火和勇者之光。而将目光收回当下,你会发现,只有当我们将视角置于宇宙,俯视“蓝星”时,关于生活,你会有超乎意料的答案。
来源:美好盐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