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电影最大的错,不是“野心大”,而是“底子薄”。它不肯安心讲一个人——一个有温度、有棱角、有欲望的“人”的故事,而是妄图借一个半成品的传记外壳,扛起“时代图腾”的大旗。结果当然是:故事撑不起,人物站不住,感情打不动。
这是一部“很对”的电影,对得像个模范生。它谨小慎微、处处合规,色彩隐喻、台词象征、角色符号……仿佛批评它就显得不道德、不懂事、不站立场。
但很抱歉,我没法对着一碗味同嚼蜡的白开水说它是山珍海味。难看就是难看,正确不能遮盖平庸,符号堆砌不是讲故事。
这电影最大的错,不是“野心大”,而是“底子薄”。它不肯安心讲一个人——一个有温度、有棱角、有欲望的“人”的故事,而是妄图借一个半成品的传记外壳,扛起“时代图腾”的大旗。结果当然是:故事撑不起,人物站不住,感情打不动。
你明明有一个具象的故事:一个钢琴神童,一对焦虑父母,一个被家庭推搡着长大的灵魂。就好好拍嘛。但导演偏要在孩子的眼泪里硬塞进国运,在父亲的怒吼中强插政治隐喻,弄得观众也很懵:我到底是来看家庭剧,还是在上思政课?
这是一部被标榜为“喜剧”的电影,可笑点比观众还少。马丽的发挥几乎为零,像是把一个高端演员扔进了一本冷笑话手册,让她去读稿子。全片试图营造的“幽默感”只能说是努力可见,效果可悲。
所谓的包袱一个接一个,落地却像气球爆破——一声干脆的“扑通”,没了。不是观众笑点高,而是导演对节奏、情绪乃至人性的理解太表面。生硬的笑点就像课堂上老师讲冷笑话,尴尬和压抑齐飞。
姜文,那个曾在银幕上放肆呐喊、神经质地堆叠画面、用“癫狂”去对抗平庸的姜文,去哪儿了?这部电影里的“姜文”,像是被按头写作文的小学生:题目是“我眼中的祖国”,不能离题,不能搞怪,不能走偏锋。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拘谨、胆小、没有一丝创作者灵魂的躯壳。他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也没有能力讲述别人的真实。于是,所有角色都成了工具人:主角是传声筒,父亲是宣传口,配角是布景板。
这不是“转型”,这是“投降”。过去的姜文也许不总对,但他至少有锋利的棱角。现在的姜文,只剩下一把锈掉的钝刀,还不敢挥舞。
姜文讲东北话,就像王刚演方言版哪吒,哪哪不对。说不上是错得离谱,但总觉得台词浮在空气里,没接上地气,跟人物完全割裂。更别说那个“郎朗”了,全程表情管理失控,前半段懵、后半段楞,存在感被他爹压得死死的,像是Excel里的一列数据,没有血,没有肉。
导演对人物的理解,似乎停留在写人物小传的水平——“一个严厉的父亲+一个天才儿子=时代的奉献”。这是什么数学题目?人物不是公式,是生命。他们活不起来,观众就只会看个“精忠报国PPT”。
姜文曾拍《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他是个疯子,是真疯,是艺术疯。他不怕别人看不懂,也不屑于迎合谁。他有表达的欲望,有与世界搏斗的冲动。他拍的东西,也许晦涩,但鲜活。
而这部片子,他像是个被改造好的良民。他不敢锋利,不敢调皮,不敢多说。拍得规矩又保守,仿佛一切“表达”都要先过审,再过脑。他放弃了自己,只为换取一张“正确”的门票。
对观众没有尊重——你以为我就只配看这种无聊又温顺的“主旋律”?对电影更是背叛——电影不是宣传片,不是思想汇报,不是干部述职报告。它是艺术,是灵魂的呐喊,是对现实的回应。姜文你做了什么?
吐槽写完,电影还在演。银幕上还在大喊“成长的代价”,而我只想说:成长不是牺牲灵魂,不是剪去翅膀。拍得没力气就别往高处攀,别一边想飞一边自断双翼。
这不是一次创作,这是一次向平庸的投降。而我们这些坐在影院里,被动接受的人,只能把掌声省下来,等下一部真正敢说实话的电影。
来源:虔燊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