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怎么栽自己人手里?发言嘲讽中国GDP,遭网友抵制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1:27 1

摘要:结果监制一句阴阳GDP,直接让舆论炸锅——观众不是没文化,观众是最懂得掏钱的逻辑。你踩到他们头上,哪怕是郭帆,也救不了。

这次《流浪地球》团队真栽了,不是因为票房,也不是因为剧本,而是因为自己人嘴快,把观众当空气。

一个项目好不容易成为“国民科幻”,象征的是自信、突破和民族情绪。

结果监制一句阴阳GDP,直接让舆论炸锅——观众不是没文化,观众是最懂得掏钱的逻辑。你踩到他们头上,哪怕是郭帆,也救不了。

2025年的海浪电影节,王红卫走上台,说:“今年暑期档票房比去年涨了2.77%,而GDP都有5%,我们这个2.77%虽然不高,但是真的。”

现场有人笑。但你知道这种笑是啥意思——不是被数据打动,而是听出话里话外的酸味。

一个监制、一个大学教授,把电影票房和GDP硬扯到一起,说GDP“虚”,电影才“真”。这要是饭桌上开个玩笑,也就算了;可公开场合、媒体全程录像,你这是在拿电影给自己抬身价,顺便贬了一下国家。这话观众能忍?

因为这事不单是“数字比较”。在今天这个大环境下,GDP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老百姓实打实的信心来源。你GDP涨5%,大家才敢买房、消费、投未来。

你一个电影人,不去研究剧本、不反思作品,张嘴来一句“GDP虚,电影真”,听着就像揶揄。

这不是调侃,这是踩线。观众火大,不是护短,而是被冒犯。

想想2017年冯小刚在金马奖后台,说“大陆观众审美疲劳”。第二天《芳华》票房直接被打回原形。观众其实就是这个逻辑:你要么拿好作品说话,要么闭嘴。敢指点观众,敢阴阳国家,就别怪被骂到翻车。

这几年你会发现,电影圈里有一群人被网友统一叫“老登”。特点很明显:

作品一般,但永远觉得观众“没眼光”;

爱开口就吹好莱坞、日韩,把国内市场踩在脚下;

一边拿国产电影政策红利,一边心里全是国外的审美标准;

出了成绩,归功于“艺术”;扑了街,甩锅市场、观众甚至社会氛围。

王红卫这番话,不就是这种心态的升级版吗?“我们电影数据虽然小,但是真”——潜台词就是:GDP不真。

观众火气从哪儿来?不是单纯这句话,而是这些年被“老登”们看不起的积怨。

最讽刺的是,同一场电影节,别的大佬发言也挺精彩。

王中磊抱怨自己投的《长安的荔枝》没赚到钱,还一脸困惑;陈砺志更直接,把《南京照相馆》的成功说成“利用国民情绪”,还替自己扑街的《东极岛》找理由。

这套逻辑熟不熟?就是不反思自己创作,先把锅甩给市场。可观众不傻啊,《南京照相馆》为什么赢?就因为它老老实实讲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没流量明星,没爆炸特效,但票房比你高20亿。那叫作品说话,不是嘴炮。

所以大家才会一边看笑话,一边愈发坚定:老登们说不通,他们活在自己逻辑里。

你看,郭帆这边正被催到焦头烂额:新闻里说某科研团队在研究小行星撞击预案,网友立刻喊“快点拍,别等电影追不上现实”。

结果还没等导演改剧本,监制先来一句阴阳GDP。观众能分得清?大多数人分不清。只要挂着《流浪地球》团队的名头,就会一锅端。

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观众已经不再像2019年那样“护着国产科幻”,而是盯着你看,你任何失误都可能被放大。郭帆最怕的,不是拍不好,而是被自己人拖下水。

十年前,观众听“艺术片大导”讲话,还会点头装懂。现在?年轻人早已觉醒,他们敢抵制,敢用钱包投票。

2019年徐峥《囧妈》免费线上放映,观众立刻回馈口碑;同年《哪吒》票房飙升,不靠大咖,不靠噱头,就靠共情和真心。

这说明观众不是傻子,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情实感。老登们还在俯视,结果作品一次次扑街。王红卫这句“2.77%比5%真”,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忘了,王红卫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带研究生。你想想,他要是把这种思维灌输给学生,下一代电影人会怎么长?

——“作品扑街不是我的错,是观众不懂,是市场不公,是环境不好。”

这不就是几十年来行业原地打转的根源?真正能走出来的,反而是那些不被“老登逻辑”束缚的年轻导演。

王红卫说电影数据“真”,GDP“虚”。可笑的是,观众才是真。

票房扑街是真,观众骂声是真,抵制是真。你再多的头衔、身份,都不可能对冲这一点。

所以我说,《流浪地球》栽在自己人手里,不是偶然。它提醒我们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观众才是中国电影最大的股东。

谁把观众当傻子,观众就让谁出局。

王红卫说“2.77%比5%更真实”。我倒想问,《流浪地球》团队要是真能学GDP一半的踏实劲,还用得着你在台上阴阳怪气吗?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