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叙事,见人文之光——评纪录片《寻真之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0:25 1

摘要:2025年8月,由优酷与甘孜州委州政府联合出品的公路纪实人文纪录片《寻真之地》正式上线。该片延续《丁真的自然笔记》原班制作团队,邀请丁真携手谢霆锋、谭维维、大冰、邓亚萍等各界嘉宾,以骑车旅行的方式,行走甘孜十八县市,完成一场深度漫游与文化探访的旅程。

2025年8月,由优酷与甘孜州委州政府联合出品的公路纪实人文纪录片《寻真之地》正式上线。该片延续《丁真的自然笔记》原班制作团队,邀请丁真携手谢霆锋、谭维维、大冰、邓亚萍等各界嘉宾,以骑车旅行的方式,行走甘孜十八县市,完成一场深度漫游与文化探访的旅程。

与以往纯粹风光类影像不同,《寻真之地》强调沉浸感和在地化叙事,以藏历为时间线索,通过主观镜头、实景参与等方式,将高原自然节律与人的生命体验有机结合。这是一部借由“寻真”之名,开启“寻乡”、“寻我”之旅的影像作品,回应了当下观众对真实生活、真实土地与真实自我的深切渴望。

寻乡:川西高原的文化回归

纪录片《寻真之地》的开篇,便将观众带回到丁真的故乡——甘孜藏族自治州。这片被称为“洁白美丽”的土地,拥有最完整的自然垂直带和最具代表性的温带生态系统,也承载着中华民族西部边疆的文化记忆。影片选择公路旅行作为叙事线索,串联起泸定—康定、稻城—理塘—乡城等七条线路,用“搭车旅行”的真实体验去触摸甘孜的自然风貌与人文肌理。

《寻真之地》用开阔的视听语言铺展川西高原的壮丽图景。大远景与无人机航拍交替运用,将草原的辽阔、雪山的沉静、峡谷的纵深一一收纳于镜头之中。山河广袤,风云流动,川西之美被赋予了沉静、悠远而富有诗意的质感。但是影片并未停留于景观的堆砌,而是通过“寻乡”的视角,把甘孜十八县市的风土人情有机地融入在生活场景中:理塘草原的赛马会,泸定桥畔的勇气之歌,贡嘎雪山下的松茸采挖,康定婚礼中的信任表达……这些影像片段既是地理志,也是生活史,让观众在“看风景”的同时,更能理解当地人如何与山水共生,与土地共情。

在此意义上,《寻真之地》完成了一次影像上的文化回归。它通过丁真这一“在地青年”的身份,带领观众重新发现川西高原的美与魂。影片中的“寻乡”,不仅是个人对故土的回望,也是中华民族对边疆文化多样性的深情致意。这种叙事上的真切感,使甘孜可被理解和认同的文化共同体。

寻真:从影像真实到文化真实

在电影学家安德烈·巴赞看来,电影的本质使命是“忠实地再现现实”。他主张用最少的剪辑、最自然的光线、最接近生活本身的影像语言去呈现一个世界的“如其所是”。《寻真之地》第一集的开篇,正是一段毫无修饰的夜行片段。丁真和作家大冰骑摩托前往营地,途中突遇暴雨,天色漆黑,只能紧急搭起帐篷。在潮湿低矮的布棚中,两人围坐小灯前低声交谈。这一开场奠定了整部纪录片的基调:不粉饰,也不刻意制造感动,而是呈现人与人、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

影片中,车载镜头的轻微摇晃、雪地徒步的喘息声、牧民一起扎帐篷的吆喝声,这些未经雕饰的画面与细节,伴随丁真质朴的解说词,共同构成了一种“在场感”。观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翻山越岭、风尘仆仆,一起“耍坝子”赛马,在旅途中与土地、人群建立真实连接。

更重要的是,《寻真之地》追求的是真实的人文表达。在短视频和快节奏叙事盛行的当下,观众往往被消费化的景观与猎奇化的文化所淹没。而本片却选择回到生活本身:牧民在草地上摔跤、孩童在青稞地里嬉闹、嘉宾在雪融水边洗净尘土……这些镜头并不追求宏大奇观,却呈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系。

影片中有一个很打动人的镜头,是丁真与他往日一同骑摩托的朋友们围坐在草地上闲聊。他们谈起这些年丁真的变化,有人说:“你这个人的心,跟以前还是一样。”还有人说:“反正你火了也好,不火也好,对我们的感觉都没变。”这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朋友话,却道出了人最难能可贵的东西——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有些东西是可以不变的,比如友情,比如那颗对故乡的心。

“真”的另一层含义,是文化传播的真诚。影片没有将甘孜神秘化、异国化,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记录,展示康巴文化的开放与质朴。这种不加滤镜的影像姿态,让观众看到,甘孜不仅有绝美风光,更有平凡日子里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力量。正因如此,《寻真之地》才能从“旅游节目”升华为“人文纪录”,在视觉快感之外留下心灵触动。

寻我:青年叙事与当代表达

如果说“寻乡”指向空间的回归,“寻真”指向文化的真实,那么“寻我”则是《寻真之地》最独特的精神表达。影片中的丁真,已经不是五年前那个因短视频走红的“甜野男孩”。在这一次的回归中,他多了岁月的沉淀,也多了面对镜头的主动与自觉。

影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由丁真自己担任解说人。他的声音始终伴随画面,带着轻柔的语气讲述这些年的生活变化。他谈到从前在村里放牛、骑摩托车上山,如今则穿梭于各种拍摄、工作和直播之间;他坦诚面对镜头讲述自己不太擅长表达、不太喜欢热闹,也讲到在城市生活中的不适与疲惫;他提起自己的父母,说母亲做饭很好吃,父亲喜欢把他送到路口——这些细小的片段,真实而动人,让人看到他并不是在“演”一个角色,而是在“说”一个自己。

在《寻真之地》中,丁真扮演的是一个主动牵引旅程的青年。他与大冰、谭维维、谢霆锋等嘉宾的对话,不仅是对家乡的讲述,更是对自我的追问。

在理塘赛马会的欢呼声中,在康定婚礼的祝福里,在瀑布下的身心洗礼后,丁真不断向观众传达着一个信息:寻找真正的自我,才是这段旅程的终极意义。影片通过他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一个青年在家乡文化的滋养中,如何完成自我成长与身份转型。这种“寻我”的过程,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精神状态——他们既向往自由,也渴望根基;既走向世界,也回望家乡。

更值得注意的是,《寻真之地》的“寻我”,并不仅限于丁真个人,而是向所有观众发出的共鸣提问: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找到心灵的安顿之所?如何在旅行与日常之间,重新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文化的多样性中,坚守属于自己的本真?影片用“真”的叙事方式,给出了一个开放的答案——唯有在寻乡与寻真之后,才可能真正抵达“寻我”。

结语:真之所在,光自生焰

《寻真之地》是一部关于甘孜的纪录片,但它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旅行”,而成为一次心灵意义上的“寻真”。它通过丁真的故乡回归,展现了川西高原的壮美风光与人文厚度;通过“真”的叙事姿态,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通过“寻我”的青春表达,触动了观众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思考。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影视作品早已不仅是娱乐消费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桥梁。《寻真之地》正是这样一部兼具美学价值、社会意义与产业潜能的作品。它把甘孜的美景变成了国人心中的诗意符号,把丁真的成长故事转化为青年的精神象征,把农文旅结合的实践探索呈现为现实路径。

以“真”为名,以“光”为喻。纪录片《寻真之地》让我们看到影像如何点亮人文之光,让我们相信,在真实的叙事中,既能寻得乡愁,亦能寻得自我,更能寻得民族文化的力量与希望。

作者介绍

刘立超,四川传媒学院智能影像艺术学院讲师,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成员。

来源:时代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