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别看到“老登电影”就骂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6:00 2

摘要:荷尔蒙爆棚、解构主义、大型隐喻、又痞又匪……姜文曾经是中国电影生猛、个性的代言人。但在今天,这种风格似乎与电影市场产生了冲突。实际上在7月31日,《你行!你上!》在电影院的排片率已跌至0.7%。从万众瞩目到悄悄退场,一共不过14天。

姜文时隔7年重回银幕,投资近3亿元的新片《你行!你上!》上映30天,票房仍未过亿元,且豆瓣评分稳定在6.7分。

荷尔蒙爆棚、解构主义、大型隐喻、又痞又匪……姜文曾经是中国电影生猛、个性的代言人。但在今天,这种风格似乎与电影市场产生了冲突。实际上在7月31日,《你行!你上!》在电影院的排片率已跌至0.7%。从万众瞩目到悄悄退场,一共不过14天。

(图/《你行!你上!》豆瓣评分)

今年暑期档,往年的电影大腕儿,几乎没有例外都成了输家。陈可辛的《酱园弄·悬案》的豆瓣评分低至5.7分,票房成绩同样不佳;管虎的《东极岛》也高开低走,很可能亏钱。只有陈佩斯的《戏台》幸存下来,而他并不是电影导演出身。

电影市场发生了什么?今天的观众,为什么不喜欢看这些电影?

如果姜文不能再做“姜文”

和陈凯歌、张艺谋相比,姜文是更受年轻人欢迎的那位。

根据UP主“小片片说大片”的统计,B站上“姜文”相关的视频播放总量达38亿次,《让子弹飞》电影片段的播放量就有1.8亿次,这是站内“断层式第一”的电影。

“让学”是B站的一门显学。“让”,就是《让子弹飞》。无数UP主拆解《让子弹飞》中的各种明示或暗喻,融合革命史、现代史或时下流行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玩梗,多年来乐此不疲。

(图/《让子弹飞》剧照)

即便不谈其中宏大叙事的革命议题,“站着把钱挣了”“剖腹验粉”等金句桥段,也正中当下年轻人渴望正义、公平的痛点。姜文饰演的角色张牧之不仅是匪首,更是颇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嘴替”。

在B站的访谈中,姜文得知“让学”火热后的第一反应是:“他们(用户)能来看这个电影(《你行!你上!》)吗?”但他们没有。口碑和票房双双失利之后,“让学家”们却从蛛丝马迹中得出另一个结论:这部电影不是姜文的作品,“饺子”和“饺子皮”都不是他做的。

(图/《让子弹飞》剧照)

不知道姜文看到这样的分析,会不会瞪大眼睛问:“你理解我?我都不理解我自己,你理解我?”

B站的流行逻辑,无法平移到线下电影市场。今天更理解电影市场的人,是年轻的影视工作者。《南京照相馆》告诉我们,对暴行的控诉也可以拍得很克制,不需要撕女人的衣服;《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主角是不起眼又勇敢的小人物,让职场牛马深刻共情;《罗小黑战记2》既有强悍的动画水平,又有女性视角下的宏大叙事,成为国产动画又一个高号召力的IP。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消费者,大家的审美偏好正在发生变化,这是无须论证的事实。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同样用男性视角讲述男性故事,《F1:狂飙飞车》为何免于“登味”的指控,还以相对小众的题材,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呢?

(图/《F1:狂飙飞车》剧照)

答案可能是,人们越来越喜欢“直给”的电影,但这必须在视觉和情绪上提供足够的价值,不要试图教育和冒犯观众。皮埃尔·布迪厄指出,审美是“文化资本”的表现。如果导演在电影中放入大量文化隐喻和意识形态模因,这在过去是品位极高的象征,今天很可能被认为是“智识的傲慢”。

《F1:狂飙飞车》同样被认为是男性荷尔蒙爆棚,但它非常克制地停留在“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与“中年追梦”的层面,毫无理解门槛,也没有引发争论的剧情,让男女老少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姜文这么拍,他还是我们认识和期待的那个“姜文”吗?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话语权的剧变。今天的电影市场,是主权在观众的时代,社交媒体赋予了每一个人做10分钟影评人的权利。相关研究表明,负面评价对电影票房的作用远超正面评价。观众只为“满足我需求的体验”买单,于是电影的“商品性”越走越前,而“作者性”持续后退。

去年12月至今,社交媒体上一直有“老登电影”和“小妞电影”的热议,当时有人说:“别看女性电影风头正盛,哈耶克的大手会出来教训姐妹们。”看看现在的暑期档,真叫人怀疑:哈耶克到底是出手了,还是没出手?

很多“老登电影”其实并不“登”

说起来,“小妞电影”其实是一个有60年历史的电影类型。这类影片主要针对女性观众,通常以轻松浪漫的基调,围绕女性角色的个人成长、爱情经历和职业挑战展开叙事,男性角色则退居次要位置。

无论是中文的“小妞”还是英语的“chick”,二者都暗含贬义,有种不入流、看不起的语气。2024年年底,电影《好东西》大热,有网友在讨论其是否属于“小妞电影”时,创造了“老登电影”的概念。

(图/《蒂夫尼的早餐》剧照)

“老登”一词源自北方方言,含有对年长男性的侮辱性暗示——恰似“小妞”的镜像。“老登电影”在许多方面也正与“小妞电影”对立:男性视角,充斥着英雄主义叙事,女性角色作为陪衬出现,或是等待被拯救的“奖品”,或是被追逐的猎物,抑或是包容、推动男性角色成长的完美母亲。

作为“爹味”的继承者,在很多语境下,“登”也意味着说教。当一部文艺作品或其创作者展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试图用一套过时的、自以为是的价值观来“启蒙”观众时,便被认为其充满了“登味”。

根据这样的逻辑,电影史上的众多经典电影都逃不过“登味”审判。网上有一份广为流传的“老登片单”:《指环王》算是“小试牛登”,《海上钢琴师》“登堂入室”,《肖申克的救赎》“登心应手”,而《教父》则荣登榜首。

(图/《教父》剧照)

作为喜欢《教父》的影迷,我反而很理解为什么女生会反感这个系列。打从中学起,我就从各路文章中了解到,《教父》是“男人必看”“男人的圣经”“男人的教科书”。将打打杀杀的黑帮片称为“男人的教科书”,又有什么好怪别人反感呢?

更不用说,很多男性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后丝毫不掩饰其厌女情结。B站弹幕充斥着对女性的不雅字眼,豆瓣上一条高赞短评说:“麦克成为新的教父,一道门隔开他的妻子,不是没有理由的。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

将意大利黑帮奉为男性魅力的具现,是对电影《教父》系列严重的误解。诚然,《教父》从男性视角出发,是关于男性神话和英雄主义的叙事,男性是片中的主角,女性在片中沦为花瓶甚至是讨人嫌的角色,但家庭伦理、兄弟情谊,都只是黑手党光鲜的假面,野心和贪欲才是他们的“内驱力”。

(图/《教父》剧照)

《教父》第一部中,老教父在婚礼上的运筹帷幄,就是很多人心中的“男人的教科书”桥段,所有人都毕恭毕敬,一团和气。这是影片三部曲中,柯里昂家族最志得意满的时候。后来,接连不断的背叛和以暴制暴,掀起一轮又一轮腥风血雨。杀伐果断的麦克最终在家乡孤独死去。原著中对这样的文化有过直白的质疑——

“西西里呀,西西里,你摧毁了自己最优秀的儿女,把他们变成了尘埃。你的土地上孕育出比天使还漂亮的孩子,但他们却堕落成了魔鬼。在这块土地上,邪恶像竹子和仙人果一样孳生蔓延。”

《教父》系列要讲的,正是有毒的男性文化及其神话的破灭,欲望和暴力只会导向虚无。男人推开了女人,是为了关起门来谋划自己和别人的末日。《教父》之所以有“登味”,是因为它太真实,太一针见血。

(图/《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出色地还原了这种虚无。马小军以为的男性气质,就是好哥们儿讲义气、死皮赖脸地追漂亮女孩子。少年心中的义和爱,肆意扭曲生长,变成了暴力和占有欲。阳光是灿烂的,十几岁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而仔细一想全是苦涩:他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男人,因此感到孤独;这样的男人又是坏人的同义词,更让这种孤独显得毫无意义。《阳光灿烂的日子》其实是少年版的《出租车司机》 ——后者也是“老登片单”上排名靠前的经典。

又比如在“老登片单”上位居前列的《搏击俱乐部》。它不仅抨击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也捕捉到男性在现代社会的焦虑。地下俱乐部的拳击比赛,让在生活中毫不起眼的男人们找到了认同感,并组成了极端主义社团。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泰勒·德顿性张力拉满,冲动、叛逆、不尊重女性,但主角最后意识到这只是自己的极端人格,选择将他杀死。“直男微弯”的爱德华·诺顿活了下来,看着整个CBD被炸成烟花。影片要表达的观点不言而喻:要批判现代文明,但没必要做一个“超雄”。

(图/《搏击俱乐部》剧照)

实际上,男性神话的毁灭,是很多“老登电影”的主题。即便像剑戟片这样的类型电影,也有许多反思暴力和武士道的名作,比如《大菩萨岭》《切腹》;一些新时代的剑戟片连刀光剑影都几乎舍弃了,也不再有乖张暴戾的剑客,比如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

这个“老登片单”上,很多电影其实并不“登”。将高分电影归为“老登电影”,应该是一种玩笑、一种情绪的发泄。将《教父》这样的神作拉下神坛,是以新一代文艺消费者的姿态宣告:“没有任何文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挑战了长期以来由男性主导的电影评判标准,为女性观众和女性叙事争取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它所引发的关于“登味”和经典重估的讨论,客观上也丰富了我们对电影的理解维度,鼓励每一个人重新思考何为经典、何为价值。

(图/《教父》剧照)

关于“老登电影”争论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给所有电影分门别类地贴上“老登”或“小妞”的标签,而是让我们建立更成熟、更多元、更包容的电影批评文化:既能欣赏这部电影的艺术技巧,也能指出其思想上的局限;既能理解其诞生的历史语境,也不会为里面有害的元素辩护;既能拥抱新锐的视角,也不会轻易抛弃整个艺术史的积淀。

那些认为《教父》是“男性宝典”的观众,和认为《教父》是“老登电影”的观众,或许都应该认真地把电影多看几次。

作者 | 阿勃

编辑 | 朱人奉

题图 | 《教父》

运营 | 何佳怡

来源:新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