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曾是万众瞩目的影坛女王,金鸡奖拿到手软,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所到之处皆是鲜花和掌声,却在功成名就后悄然隐退,选择无儿无女、清心寡欲的生活。
文|清扬
编辑|清扬
她曾是万众瞩目的影坛女王,金鸡奖拿到手软,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所到之处皆是鲜花和掌声,却在功成名就后悄然隐退,选择无儿无女、清心寡欲的生活。
有人说她清苦,有人说她孤独,但她却在简单的买菜做饭中,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富足,71岁的潘虹,不为名利所困,不为世俗所累,活出了极致的通透与自在。
潘虹为何在事业巅峰时主动选择回归生活?多年“清苦”的生活里,她就没想过找一个人相伴吗?
在上海某个不起眼的老旧小区里,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一个提着竹篮的身影,穿梭在菜市场的喧嚣中,她步履从容,熟练地挑选着新鲜的蔬菜,与普通的主妇并无二致。
然而,这位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女士,早年前曾是叱咤影坛的传奇女星,她就是潘虹,一个曾在中国影坛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
如今的她,已经71岁了,曾在事业如日中天时主动选择了淡出,将昔日的万丈光芒,都揉进了这日复一日的烟火人间。
这并非落寞退场,而是一场清醒的自我回归。
在她看来,这种看似清苦的生活,实则是一种无人打扰的自在与通透,是她历经千帆后,为自己寻得的最好归宿,而这份通透的底气,早在她坎坷的童年里,就已埋下伏笔。
时间拨回到1954年的上海,潘虹的降生并未带来太多喜悦。
她的童年,充斥着动荡与不安,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医院会计,而生父的“右派”身份,像一团乌云,笼罩着整个家庭。
父母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十岁那年,继父离世,小小的她竟要独自一人去领取那份沉重的骨灰,这段经历,让她过早地品尝了人生的苦涩,也磨砺出远超同龄人的坚韧。
家庭的政治背景,成了她求学路上的一道坎。
报考学校时,政审那一关总是过不去,初中毕业后,她没能继续读书,而是被安排到崇明岛的农场,开始了风吹日晒的务农生活。
那段日子异常艰辛,却也让她学会了独立与忍耐。
命运的磨砺,没有压垮她,反而淬炼出她骨子里的锋芒,终于,在1973年,上海戏剧学院的招生给了她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凭借清秀的面庞和那份饱经风霜后沉淀出的独特气质,潘虹顺利考入上戏。
1976年,她迎来了自己的银幕首秀,在电影《奴隶的女儿》中担纲女主角,从此开启了属于她的时代,紧接着,1979年的一部《苦恼人的笑》,让她扮演的记者形象深入人心,一举成名。
她对艺术的执着近乎痴狂,为了演好《杜十娘》,她整整一年没有回家,最终捧回了小百花奖的奖杯。
1982年,电影《人到中年》将她的事业推向了巅峰。
她塑造的眼科医生陆文婷,那种身心俱疲下的坚韧与挣扎,触动了整整一代人,凭借这个角色,她毫无悬念地摘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桂冠。
此后,她获奖无数,甚至因获得金鸡奖次数最多而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她是中国首位走上戛纳红毯的女演员,身影也曾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风头一时无两。
有趣的是,到了演艺生涯后期,戏路宽广的她,常常扮演起“恶婆婆”的角色,尽管自己从未有过儿女,但她演绎的那些刁钻婆婆却入木三分,让观众又爱又恨。
即便是选择了半隐退的生活,她也并未完全与光影世界隔绝。
就在不久前的7月17日,她还特意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录制了一段生日祝福视频,声音依旧温婉,风采不减当年。
事业上的辉煌,却未能弥补她情感世界的缺憾,那段仅仅维持了八年的婚姻,成了她心中一道难以抚平的印记。
那个男人,叫米家山,两人相识于1976年拍摄《奴隶的女儿》时,米家山比她大八岁,当时只是剧组里一个话不多的美工。
在潘虹眼里,这个男人虽然名气不大,却像一束温暖的光,他会体贴地帮她分析角色、陪她对剧本,在深夜收工后默默送她回宿舍。
这份关怀,对于一个从小缺失父爱的女孩来说,是致命的吸引力,她觉得,米家山像哥哥,又像父亲,是一个可以全然信赖的依靠。
1978年,他们结婚了,那时,潘虹已是小有名气的演员,而米家山依旧是个普通工人。婚后,两人长期天各一方,只能靠书信传递思念。
在长达八年的婚姻里,他们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一年,后来,潘虹为了团聚,特意调到了峨眉电影制片厂。
但距离的拉近,却让两人观念上的巨大分歧日益凸显,米家山渴望一个安稳的家,希望妻子能回归家庭,生儿育女。
可当时的潘虹,事业心正盛,她不愿意为了家庭暂停自己热爱的演艺事业,且在生育问题上,两人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曾经的温情,渐渐被无休止的争吵消磨殆尽,1986年,他们平静地选择了离婚。
那天,米家山骑着自行车,载着她去了民政局,潘虹坐在车后座,心中五味杂陈。这段感情,没有背叛,没有憎恨,只是败给了现实与选择。
离婚后,潘虹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演艺事业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而米家山也转型成为导演,作品还拿下了飞天奖。
两人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只是再无交集。
米家山后来曾与年轻二十多岁的王小丫传出恋情,但最终也未再婚,至今仍是孤身一人,而潘虹,在多年后的一次访谈中提及米家山,仍称他是自己生命中最特别的人。
她也曾坦言,对自己年轻时过于执着事业,而没能经营好婚姻的选择,感到些许遗憾,但她更明白,人生本就没有十全十美,学会接受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情感上的重创,让她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或许是受到外婆早年烧香拜佛的影响,她最终皈依佛门,佛教的智慧,为她纷乱的内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慰藉与平静。
从此,她接戏的频率越来越低,逐渐淡出了那个曾经带给她无上荣耀的喧嚣世界,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己,留给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如今的潘虹,无配偶,无子女。
她住在那个陈设简朴的家里,沙发略显陈旧,电视柜上除了昔日的奖杯,还摆放着她亲手抄写的佛经。
她不请保姆,所有家务都亲力亲为,照顾年逾九旬的老母亲,是她每日最重要的功课,母女二人常常围坐在一张小方桌旁,共享一顿简单的家常便饭,享受着最质朴的天伦之乐。
她的阳台上,摆放着数十盆兰花,她每日悉心照料,视若孩童,一部老式收音机里,悠悠地播放着昆曲。
她的手机通讯录里好友不多,也几乎不使用社交媒体,她享受着买菜、做饭、养花、听戏的安静日子,认为这样清静的生活最能滋养身心。
演戏一生积攒下的财富,足以让她安享晚年。
从万众瞩目的影后,到如今返璞归真的独居老人,潘虹的人生选择,颠覆了世俗对幸福的定义。
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真正的圆满,无关乎名利,无关乎婚姻子女,而在于内心的安稳与自洽。这种主动退场的清醒,或许才是人生最高级别的智慧。
潘虹现在的晚年生活,虽然有点略显孤寂,但很让人羡慕,没有太多世俗的烦恼,没有丈夫的约束,没有孩子的捆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忧无虑。
最让人羡慕的是,莫过于她不用挣钱,不用为生活拼搏,早年前打下的事业足够让她安享晚年,虽然有一段遗憾的爱情,但和大多数普通人奔波一生想必,这点缺失也没有什么大影响。
有的人忙碌一生,还享受不到潘虹的“清苦”日子,种花、聊天、逛街,真是潇洒极了,希望大家努力奋斗后,早日过上潘虹这样悠闲的生活。
来源:云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