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生还》改编自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回忆录《风雪征程》,再现了东北抗联抗击日寇的铁血历程,其中特别展现了歌曲是这支部队战斗生活不可或缺因素。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在《风雪征程》回忆录中是这样记录的:“当时的抗战歌曲,就是精神食粮,每当有新歌,同志们都争先恐后地学唱
电影《生还》改编自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回忆录《风雪征程》,再现了东北抗联抗击日寇的铁血历程,其中特别展现了歌曲是这支部队战斗生活不可或缺因素。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在《风雪征程》回忆录中是这样记录的:“当时的抗战歌曲,就是精神食粮,每当有新歌,同志们都争先恐后地学唱,歌声为我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当年东北抗联女兵的回忆,还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抗日歌曲对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性,对内是将士们的精神食粮,对敌人而言是杀敌利器,所以说东北抗联是一支爱歌的军队。电影《生还》中共展现了三首东北抗联传唱过的歌曲,分别为《抗日先锋》《露营之歌》与《松花江上》——前两首为东北抗联原创,第三首则是当时全国流行的抗日歌曲。通观整部影片不难发现,电影《生还》对东北抗联歌曲选择、在影片中插入的位置等,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是通过歌声对东北抗联战斗生活的多个角度还原。
战歌还原一:《抗日先锋》
电影《生还》开头展现了东北抗联被服厂女兵在原始森林密营中缝制棉服的场景,她们一边劳动一边齐声哼唱革命歌曲——《抗日先锋》。据李敏选编《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1991年版,哈尔滨出版社)记载,《抗日先锋》歌的作者为于保合,他曾经担任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电信学校校长、东北抗联第三军留守团政治部主任和宣传科长等职务。《抗日先锋》真实反映了东北抗联战士战斗生活中的文艺活动,唱歌便是其中较为普遍的形式。当然电影《生还》特意在开篇部分展示《抗日先锋》歌,主要还是为了说明,为何当年这些仁人志士,在自然环境恶劣、物质保障匮乏、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要加入东北抗联,为的就是抗日救国,而且还要做抗日的先锋,由此《抗日先锋》歌应运而生。
1938版《东北抗日联军革命歌集》共计收录了37首歌曲,其中包括《抗日先锋》。这是目前可见的东北抗联歌曲档案中,最早记录《抗日先锋》原貌的版本。《抗日先锋》歌词250多个字,“冲!冲!冲!杀!杀!冲!”这段歌词在歌曲开头与结尾共强调了三次,直观展现了“我们,我们是抗日的先锋!”的坚定信念。通过“冲!”“杀!”字样将东北抗联中先锋力量在战场的状态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在歌词中也表达了为何要成为抗日的先锋,原因便在歌词中写道:“倭鬼霸占了我们的财富,欺我太凶;走狗出卖了我们的国家,雪耻难容!不怕敌人武力强,怕死,无用!无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在1938版《东北抗日联军革命歌集》中《抗日先锋》后的两首歌曲《冲锋曲》《东北抗日先锋》,均与《抗日先锋》遥相呼应,三首歌曲通过不同的歌词表达,共同诠释了抗日先锋的精神风貌。
在1939年版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编印的《革命歌集》(第二集)收录的13首歌曲中,包括《抗日先锋》(开路先锋歌调)。在1940年版北满抗日救国总会印制的《东北抗日联军歌集》收录的48首歌曲中,包括《抗日先锋》歌。由此可见,在目前发现的四套东北抗联歌曲集历史档案中,有三套都收录了《抗日先锋》。也可见,这首歌曲在东北抗联文艺与战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战歌还原二:《露营之歌》
电影《生还》中有一组画面,这是东北抗联战士冬季夜晚野外露营的场景,围坐在一堆篝火周围,火光冲天,篝火熊熊燃烧,火光映亮了四周。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天气下,战士们保持高昂革命精神状态的方式,便是一起唱起了《露营之歌》之春段。
歌词内容如下:“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以上歌词内容“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将电影中东北抗联战士野外露营围坐篝火周围的场景,通过歌词、歌声以画面感真实推向观众。当然东北抗联战士们围坐在篝火四周,不仅是为了取暖,更是为了鼓舞革命斗志、坚定抗日到底的信念。歌曲鼓励将士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积极行动起来,正如歌词所言“起来呀!果敢冲锋!”,最终才会实现“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之抗日奋斗目标。
1938年6月至同年年底,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军、第九军、第十一军为突破敌人三江“大讨伐”,开辟新的游击区,李兆麟(时名张寿篯)等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指示,率部队进行过了艰苦的西征。从松花江下游地区穿越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到达海伦地区。在艰苦的西征途中,李兆麟与身边的战友们共同切磋打磨,创作了东北抗联代表性诗歌《露营之歌》(最初名为《露营》),反映了东北抗联异常艰苦的战斗环境,以及将士们高昂的战斗豪情。《露营之歌》分为春、夏、秋、冬四段,将北抗联将士在不同季节面临的自然环境考验展现得淋漓尽致。四段歌词不仅保持着完整的对仗形态,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还通过气候变化逐步递进,是东北抗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创造的名篇,堪称经典。这是《露营之歌》在结构安排上的一大特点。此外,《露营之歌》春、夏、秋、冬四段还用一个核心意象——“火”。春段:“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夏段:“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秋段:“草枯金风疾,霜晨火不燃”;冬段:“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此其为《露营之歌》在遣词造句方面的一个特点。这一用词特点,也凸显出“火”对野外露营的东北抗联部队而言至关重要。因此电影《生还》中,有东北抗联部队将一根火柴视为珍宝,精心保管、珍惜使用的情节。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曾经担任过东北抗联1军政治部主任的宋铁岩烈士,在1935年曾作诗《北风呼叫》,其中写到“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这首诗将“火”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关乎东北抗联将士生命的高度。
战歌还原三:《松花江上》
电影《生还》尾部,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转移到苏联境内之后在一起哼唱《松花江上》的画面,突出强调了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影片以抗日歌曲为切入口,实则进一步说明,东北抗联将士虽身在异国他乡,却始终不忘收复国土、将日寇赶出中国大地的决心。
1940年秋冬,东北抗联各部遭遇巨大困难与挫折后,根据1940年春第一次伯力会议上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达成的相互支援、合作的协议精神,苏方承诺:东北抗联部队若陷入困境,可转移至苏境整训、补充。于是,从1940年10月末开始,许多东北抗联部队先后越境入苏。为便于统一管理和领导越境的东北抗联部队,在苏联的帮助与支持下,东北抗联在苏联远东境内设立了两个临时驻屯所,北野营和南野营。南、北野营建立后,除部分小部队因执行特殊任务被派遣返回祖国东北外,其他越境部队大部分留在南北两个野营进行正式整训,加紧开展军事训练,除传统军事科目外,还增设了爆破、降伞、防化、反坦克、武装泅渡、滑雪、无线电等特种兵训练科目。只待重整旗鼓,打回东北,扫尽日寇强盗。
李敏的爱人、东北抗联老战士陈雷曾说:“身居异邦,心系故国,梦中常闻白山黑水在呻吟,关东父老在呼号。”他由此写下言志之诗《留苏学习忆故乡》,内容如下:“身寄罗斯域,朝朝演练忙。长宵难入梦,逆旅漫思乡。叶落归根底,学成返旧邦。人生莫忘祖,以血荐炎黄。”
由此可见,电影《生还》将《松花江上》置于影片尾部,既合情合理,又符合历史事实,更能充分展现此阶段东北抗联将士的心境。
总之,电影《生还》通过三首歌曲,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走进、了解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历史的特别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值得充分肯定。以歌声透视历史,以旋律承载精神,而通过歌声展现的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