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讲史实:英占香港百年,日军为何 18 天就攻破?真相引人深思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09:55 4

摘要:电影《东极岛》的上映,为我们揭开一段尘封83年东极岛渔民救济英军战俘的历史。在沉没的日军船舰“里斯本丸号”关押,都是当时英国驻扎在香港殖民地的英军战俘,幕后就是香港在二战在18天就被日军攻破,在“黑色圣诞节”沦陷的历史。

电影《东极岛》的上映,为我们揭开一段尘封83年东极岛渔民救济英军战俘的历史。在沉没的日军船舰“里斯本丸号”关押,都是当时英国驻扎在香港殖民地的英军战俘,幕后就是香港在二战在18天就被日军攻破,在“黑色圣诞节”沦陷的历史。

香港保卫战丨一场为了面子的战争

对于香港保卫战的失败,很多人也好奇,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岛,一直到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之前,英国已经殖民经营香港近百年,为何在二战香港保卫战中,仅仅十八天就被攻破占领全境?背后不是军事的溃败,却是大英帝国的战略失误、远东殖民体系的脆弱,以及太平洋战场的残酷真相。

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岛之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渐占据了九龙、新界,进而全部殖民统治了今天的香港。

由于香港距离英国本土—英伦三岛很远,对于香港的定位自然也产生了分歧。一些英国海军将领为代表的军事派,看到香港位于中国南海与东海的交汇处,乃东亚到东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重要,主张把香港打造为“东方直布罗陀”,成为一个军事基地,借此遏制俄国、法国在东亚势力的扩张。

但是以香港首任总督璞鼎查为代表的商业派,却从英国的商业贸易出发,将香港打造成“远东贸易枢纽”,利用其香港的深水港优势,发展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的转口贸易地。

结果,商业派占据了上风。在英国注重贸易建设的主导下,香港仅被视为英国的贸易通道,军事防御和国防都被忽视了。

英国对香港的军事建设,主要是1860年占据九龙之后,仅在维多利亚城(今中环)修建少量炮台,防御工事都是落后。虽然英国海军部多次警告,香港军事力量薄弱,基本“无险可守”,但都没引起英国军方的重视。虽然在1938年,英国在香港象征性地修建“醉酒湾防线”,混凝土工事仅覆盖30%规划区域。但这些都是英国的“纸老虎”防御,这一切造成香港防守的薄弱。

就这样,香港只是英国的贸易口,军事防御却忽略了,这也使十九世纪末香港的军事设施,都不如一个英国在远东的核心基地——新加坡,甚至军事防御也比不过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这也是二战香港保卫战失败一个重要原因。

英国在二战时候对日本法西斯的绥靖政策,这也是香港沦陷的重要原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之后,英国意识到日本在远东地区军事力量的强大,为了防御日本,对香港的军事防御做了重新评估。

英国的评估报告,赤裸裸地揭示香港根本守不住!因为香港岛面积仅78平方公里,缺乏战略纵深,日军可从深圳河快速推进,很容易占领香港。同时,香港80%的淡水、90%的粮食需从内地输入,由于资源的高度依赖,一旦被封锁必陷绝境。再加上英军在香港的常备军仅3000人,火炮大多数是十九世纪遗留下的老式舰炮。

1941年,湾仔,大佛口,山旁防空洞,白色那座是机关枪堡

因此,英国军部也得知,如果日军侵略香港,香港最多只能坚守两周。

但当时,英国政府对日军的野心依然持着幻想。他们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延缓日军的南下,但这一切都是绥靖主义的幻想。

除了绥靖政策,英国政府内部战略决策的失误,也是香港沦陷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丘吉尔的“弃港保新”的战略布局影响深远。

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之后,纳粹德国占领欧洲绝大部分地区之后,下一步就是目标就是英国。在德国的空袭、海战和潜水战三重进攻下,英国本土也是岌岌可危。

1941年,湾仔,轩尼诗道,庄士敦道,右为机关枪堡

当主战的丘吉尔政府上台之后在1941年4月主持的国防委员会会议上,为了节省军事开支,提出香港无法长期驻守,应该增援英国在东南亚战略要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带的防御。

当时,英国陆军大臣艾登更直言:

在英国的丘吉尔政府看来,香港的价值仅仅在于拖延日军几天,主要军事力量应该集中在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东南亚一带,这样才能守住英国在东南亚的石油和战略要地。

在丘吉尔的“弃港保新”政策下,英国自然削减了香港的驻军,加大了对新加坡的军事防守。如1941年全年仅拨款50万英镑加固防御(同期新加坡获资2000万镑)。甚至在1940年北非战事爆发之后,英国撤走了在香港唯一的皇家炮兵营的精锐部队,调往北非战场。

驻扎在香港的守军

由于英国政府的军事忽略,驻扎在香港的守军,很多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

如没经过实际战斗的加拿大温尼伯榴弹兵团(平均年龄仅20岁)、印度步兵,以及香港本地的义勇军。一些士兵连基本山地战训练都没经历过。再加上香港守军种族歧视严重,

白人当军官,印度人和香港本土人都是基层士兵,凝聚力不强,自然战斗力低下。

英国在香港防守薄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五国海军条约》的存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实现对全世界海洋的控制。但是,一战后英国损失惨重,为了军备大量经费开支,导致国债飙升,经济濒临崩溃。

在十九世纪美国的崛起,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英国,在一战后海军实力也可以问鼎英国。英国深知,与美国进行海军竞赛,在经济上吃不消,还可能破坏两国在一战中形成的盟友关系。

所以,英国为了支撑经济的运行,也让出了传统的海军霸权,答应了美国的要求,在1922年,由美英法日本和意大利五个国家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条约的签订,各国海军实现了平衡。但英国在这个平衡中,也不得在香港岛和东经110度以东的太平洋岛屿一带,修建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这样使英国在香港的防御体系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客观上给香港的防御香港捆了手脚,也给日军迅速占领香港提供了条件。

与英国在香港的消极防御相比,日军为了进攻香港,做了长期有周密的准备。日军知道香港的战略价值,如占领香港,能切断中国的国际补给线,支援日军南下东南亚的军事行动,控制华南沿海的贸易航线。

日军空军的侦察照

于是。日军为进攻香港做了一番筹划,首先对香港进行了地理封锁。1939年,先占领了海南岛,在南面包围香港。1940年6月又攻占深圳。之后,在1942年12月又继续轰炸香港附近的珠海、虎门等地,借此断绝香港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日军又在香港开展情报站,在香港秘密建立特务机关,利用“洪帮”等帮会为日军提供情报信息,掌握英军在香港的兵力部署和军事准备。同时,在香港散布“英军撤离香港”的谣言,宣传驱除香港白人,建立黄种人的“大东亚共荣圈”,借此动摇香港人的抵抗意志,劝香港人主动投降。

在1939年12月,日本参谋本部就制定了周密的攻占香港计划。如先派空军轰炸香港启德机场的五架英军飞机,夺取制空权。

之后,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偷袭珍珠港不到二十四小时,为了迅速占领东南亚领土,立即闪电战袭击香港。当时日军投入精锐部队—第38师团几乎全部兵力,以及第23军的直属部队。海军、空军等三万人总兵力,进攻香港。

一方面,当时香港的守军1.4万人(含英军、加拿大援军、香港义勇军),以及5架老旧飞机,海军仅1艘驱逐舰和几艘炮艇,兵力严重不足。再加上日军间谍“第五纵队”的破坏等原因,经过5天激战,香港守军抵御不了日军的火力攻势,抵抗停止,九龙沦陷。

日军占领了九龙,12月18日在香港岛登陆。虽然英军经过了十八天的抵抗,但兵力悬殊,再加上外援断绝,最终在12月25日圣诞节宣布放下武器投降,香港最终沦陷。投降这一天,又是香港“黑色的圣诞节”。

香港总督和英军签订投降仪式

当时,英国本土正遭受德国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北非战场的兵力部署,无暇顾及香港,战略中心在欧洲,这也使日军闪电战略香港的原因。

这样,香港在沦陷之后,日军就在香港实施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残酷统治。日军对香港民众实施残酷的军事统治,这造成香港的经济奔溃、物资极度匮乏,民生困苦。再加上香港的沦陷,使中国失去了一条重要的国际物资通道,加剧了抗战的困难。

讽刺的是,英国国家档案馆1945年报告(FO 371/49211)承认:“战时香港民众对英政府的失望,远超对日军的恐惧。”1945年日本投降后,虽然英国重新接管了香港,但这一场战争也彻底改变了香港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认同,为后来香港回归大陆埋下了伏笔

1945年,香港的日军投降

所以,日军能在短短十八天闪电战占领香港,乃是英国殖民者百年殖民只为本国利益,轻视香港民生、战略短时造成的。

因此,我们不要老被西方媒体宣传迷惑,只知道英国殖民地的优雅。从香港在二战防御的迅速溃败,可以看到殖民地都是为列强的的弃子。同时,这一段历史也告诉我们,必需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强国防建设,居安思危,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