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2025海浪电影周”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新区阿那亚社区开幕,笔者被派前往调研。第一次踏进阿那亚,感受社区里的电影周,感触有些不一样,呈现出“四个继承、三个突破、两个融合”的特点。
9月4日,“2025海浪电影周”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新区阿那亚社区开幕,笔者被派前往调研。第一次踏进阿那亚,感受社区里的电影周,感触有些不一样,呈现出“四个继承、三个突破、两个融合”的特点。
01 四承
——继承了电影行业繁荣发展的四个基本经验
坚定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漫漫长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30余年前的中国电影,面对时代加速变革和观众急剧流失的双重困境,看似要一蹶不振、滑到谷底。但顽强的中国电影人通过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学习借鉴世界电影发展成功经验,立足本国电影发展实际,硬是触底反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化、产业化繁荣发展之路。30余年的跨度,中国电影完成了从艺术探索到大众消费、从本土到全球的转变,建立起全国统一开放的电影大市场和日益完善的工业体系,年度总票房持续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这种对市场化、产业化的信念与笃定,在海浪电影周中体现明显,其明确定位聚焦类型化、市场化影片,致力挖掘具有创新思想、商业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新生代创作人才。
锚定电影是大众文艺、面向大众消费的特点。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实实在在反映了观众的选择,电影口碑与“破圈”边界是观众确定的,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一张张小小的电影票开始。电影好不好看,观众最有话语权,尊重观众、尊重市场是电影成功的必要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电影永远和观众在一起”的情感选择,都是在为电影和观众的双向奔赴创造条件。海浪电影周对年轻电影创作者的意义,就是夯实他们尊重观众的情感,培养其对市场的敬畏心和对类型创作的自觉性,助力其从尊重观众、尊重市场开始,创作出具备市场吸引力的优秀类型影片。
重视文学即人学的力量在电影中的体现。电影剧本是电影拍摄的基础和灵魂,每一部流传久远的精品佳作,无一不从源头上对剧本进行过反复推敲和细致打磨,无一不从人物塑造上对人性、人类情感、人类精神进行过深刻把握和精准呈现。进入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知识、见识、素养稳步提高,游戏、电视剧、短视频等大众娱乐方式选择丰富,观众划定的“好电影”分数线越来越高,那些不重视文学的力量、深刻的力量、真诚的力量的电影越来越难以取得好票房,更遑论好口碑。海浪对话依托60余位来自电影创作、影评等不同领域及其他行业的跨界嘉宾,精心选择22个话题进行探讨,激荡起关于电影未来的无限可能。其中,导演、作家徐浩峰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许子东关于《俄国文学与好莱坞》的对话,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世界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发等。对话现场座无虚席、妙趣横生,听者意犹未尽。
继承电影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批又一批优秀电影人陪伴中国电影走过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高峰和低谷。海浪电影周以创作为基石,通过展映、产业、荣誉、沙龙等方式,构建起从人才发掘、项目孵化到产业对接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为有志于创造商业价值的青年电影人打造资深影人、投资方、制片公司直接对话和合作的“直通车”式快速通道。通过邀请资深从业者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和创作中,以打破传统创投环节可能存在的壁垒,让优秀的商业类型创意能够更快获得专业指导和支持,并最终走向市场,提升电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成功率。现已推出近百部影片与十余名青年导演,《飞向群星的少年》等多部作品进入开发或投产阶段,初步形成了“挖掘-培养-输出”的人才闭环。
02 三破
——突破了电影上下游的三个舒适区
在电影创作方面,引导青年创作者突破自我束缚,从“小我”走向“大我”。饺子导演在央视访谈中,开玩笑地说:“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出来。”如果说“出来”是青年创作者必闯的第一道关口,那么第二道关口就是走出作者电影的狭窄空间,突破个体经验限制,推动创作从自发走向自觉,有意识地将关注点和表现力放在人民大众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实践上,放在体现伟大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和关键节点上,将个体融入人民、融入时代,让电影作品在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中获得更深厚的力量和更持久的气质。
在线下宣传方面,引导活动下沉,走出喧嚣热闹的明艳模式,提供静水深流式的沉浸选择。物料铺陈上,追求与当地环境一体化,条幅、海报、日程表等以深蓝、蓝灰、灰白、土黄、淡黄为主色调,处处体现柔和、舒适、不突兀的整体感。就连最大的活动“中影集团品牌焕新发布会”的举办剧场,也只在其杏色外立面上,粘贴了黑白两色的中英文电影周基本信息和一只即将着陆的海鸥标识,呈现一种极简状态。这种刻意为之又不露痕迹的简约,在海浪对话《设计的维度:从功能到情绪》中找到了答案——与社区高度结合,消弭了人与艺术的区隔,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电影氛围中,在帧与帧之间看见自己。
在电影放映方面,引导电影展映突破传统影院边界,创新剧场和露天放映模式,提升社区观影体验。海浪电影周依托阿那亚社区滨海而建的自然资源特色和社区一体化的建造运营模式,将大银幕搬进大自然、搬进居住区,推出日出放映、沙滩放映、绿洲放映等崭新的放映模式。凌晨3:20在海边沙滩开画的《爱在黎明破晓前》,让看电影和看日出无缝衔接,营造出虚实交融的独特体验,提升了类型片观影的沉浸感与传播效应。加拿大小成本艺术片《末日爱情》也因被安排在社区中心的电影院放映,兼顾到周边观众的通勤时间,消弭和规避了城市通勤观影带来的负面情绪,以及因堵车、找停车位等因素带来的外力干扰,上座率高达80%。
03 两融
——与公众日常生活方式和科技发展深度融合
推动电影与日常生活方式深度融合,提升舒适便捷的观影体验。阿那亚是一个特殊的社区,居民和游客来自四面八方,并以老年人和小朋友居多。由于日常文化活动供给丰富,音乐会、戏剧节等的举办频率也很高,加上本次电影周票价合理、距离就近,当地居民随机参与度很高,成为在业内人员和影迷观众之外的另一类群体。他们的随机加入,带给海浪电影周一种别样的趣味。《俄国文学与好莱坞》的对话现场,笔者身旁是两位60多岁的老阿姨,中影集团的品牌焕新发布会现场,也不乏七旬以上的观众。这些观众都是随机而来,对电影行业并不了解,也谈不上兴趣,但他们全程都看得专心致志、津津有味,是电影最好的观众。这带给我们一个启发:如何更有效地开拓电影银发观众市场。
推动电影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对电影创作、电影放映等的系统化改造与重塑。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再到现在的AI、XR等等,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电影正是在一次次的拥抱科技中发展壮大的。海浪电影周对科技发展做出了回应,一是在中影集团焕新发布会上,宣布了Cinity Camera的技术研发成果,与Cinity LED共同担负起高格式电影的制作和放映。二是展示了AI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指出人工智能赋能个体,带来创作平权、全民叙事的预想,同时提出技术为艺、以人为本、与AI共生的规划。三是聚焦AIGC影视实践,开展AI电影黑客松大赛,通过将艺术、影视行业人才与AIGC技术人才跨界组合,发掘更多元的短片表达和未来影视可能。
海浪之外,中国电影升级进行时
120年前,1905年,《定军山》拉开了中国电影辉煌的序幕。银幕前,观众看的是精彩;银幕后,电影人面对的是挑战。一路升级打怪,电影经历了电视、录像厅、互联网的轮番冲击与挑战,有时甚至濒于绝境。困境中,电影人探索出了市场化、产业化的繁荣发展路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电影新质生产力。然后一路高歌,将年度总票房推至642.66亿元(2019年),将单片国内票房推至154.46亿元(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彰显出电影创作的无限潜力和电影市场的巨大容量。如今,电影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交汇点,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近在咫尺,电影的全方位升级也在紧锣密鼓中推进——
以电影创作新力量对话电影新观众。在国家电影局主办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的引领下,各地方、各企业通过各自的方式为发掘培育电影新人开路、为电影人的成长保驾护航。广东的“繁星计划”、成都的“推优扶持计划”、金鸡创投的“学子计划”、海南的“青椰计划”、陕西的“陕影星河计划”、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青葱计划”以及“谢晋青年电影扶持计划”等等。电影“传帮带”,不仅机会多,而且成才率高。郭帆、大鹏等都是从新力量走出来的中坚力量。饺子、申奥、於水等也都已扛起电影创作的大梁。这些创作新力量通过更新颖的表达、更真诚的沟通,与出生于Z世代的新观众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满足了他们更沉浸的体验等观影需求。
以文学力量夯实电影剧本基础。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要继承和发挥文学善于描摹复杂生活、塑造立体人物和直抵人心的力量,引导电影作品在艺术深度和表现广度上不断探索。剧本中心的夏衍电影编剧周、全国青年剧作计划,沈阳的喜剧电影周剧本征集活动,湖南的“田汉杯”电影剧本征集评选活动,以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对剧本的资助等等,正在汇成一股面向电影发展未来、推动电影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这股力量必将助力电影在讲故事的赛道中,发挥“长叙事”优势,在与短视频、微短剧对观众注意力和时间的争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电影其他环节和领域的积极变革。部分投资方积极加入到新人培养的轨道中来,想要通过改变人才供需格局,实现降本增效,并开始建立合理的利润预期;部分电影企业开始进入电影IP运营赛道,通过电影授权,变单一依赖票房收入到多元变现;江苏、山东、成都、重庆等地的电影园区基地建设也热情高涨,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助力电影制作和工业化发展;“电影+”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电影产业链越来越长,越来越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电影经济圈正在扩大;虚拟现实电影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劲发展态势,传统电影将摄像机驾到了外太空……电影正在新一轮的破茧新生!
——阿那亚的海浪声声,呼应了电影人一浪又一浪的前赴后继,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从来都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与接力、积累与共鸣。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些探索与努力必将汇成磅礴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电影朝着2035年电影强国的目标踔厉奋进!
前方,一片星河灿烂……
文 /荣文婷
编辑 /吴嘉怡
责编 /杜思梦
CONTACT US
转载授权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国电影报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来源:中国电影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