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在热映,回顾历史,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12:47 2

摘要:有时候历史里的事儿,说破了心里还隐隐作痛。咱们都知道“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英雄多,但像岳飞这么落魄、结局又让人念念不忘的,还真就不多。他被扣上一顶“莫须有”的大帽子,刑场饮恨,百姓唏嘘不已。问题是,秦桧这些奸臣当然可恨,可最终一个决定,一道圣旨,还是宋高宗赵构写

有时候历史里的事儿,说破了心里还隐隐作痛。咱们都知道“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英雄多,但像岳飞这么落魄、结局又让人念念不忘的,还真就不多。他被扣上一顶“莫须有”的大帽子,刑场饮恨,百姓唏嘘不已。问题是,秦桧这些奸臣当然可恨,可最终一个决定,一道圣旨,还是宋高宗赵构写下的。等你翻查旧账就会发现,这事哪有那么简单,里面绕的人心发紧。

其实,不光是秦桧和他老婆王氏,再加上几个宦官文臣搞暗算——岳家军内部,居然有九个主将都站出来配合告状。这不是小道消息,老于家门下像王俊、王贵什么的,都有份搭把手。这帮人,有的从前喝过岳飞的水,有的当初跟他东山再起的,现在却换脸比翻书还快。咱们常说“墙倒众人推”,可真到让你亲自选边站,真那么容易吗?明摆着,江湖上多的是这样的人情冷暖。说到底,宋高宗这锅,你不背谁背?别人想瞒,真主意还得靠这把龙椅上的人使。

岳飞从泥巴里爬出来,没啥了不起的后台——当初连个“世家子”名头都沾不上,跟韩世忠、张俊这些人比,他起点低得可怜。偏偏遇事不认怂,一身肌肉胆色,加上点命硬,十来年不到就一步步熬成元帅。说来赵构其实早年也真用过他——南宋刚立足脚跟那几年,各路兵马都打怵金兵,偏偏岳帅敢跟兀术正面刚,北地老百姓心里服得五体投地。可就是这样的人,你还能指望帝王真领情一辈子?打赢了仗是他的事,打到太热闹了,位置动了皇帝的根基,看谁还睡得安稳。

有些老故事,咱现在听是义愤填膺,可他们本人那会儿,心里的围城怕是更难熬。最刺痛一刀,就是关于“迎回二圣”的那件事。当时北方百姓露脸的事儿不多,“靖康之耻”大家都咽不下去。岳飞写《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可不是心口胡诌。岳帅真把兵打到离汴梁一线之地,金兵几乎被扫光,连武器都扔得干干净净,狼狈北逃。气是打出来了,转眼他就跟朝廷报备:“机会来了,请求进军汴京,把被掳走的前皇帝和太上皇接回来。”赵构听见这个,绝对比刀架脖子还难受。毕竟宋钦宗可是他亲哥,以前没他哥和宋徽宗“失踪”,轮不到自己这半路出家的小皇帝登基。怎么办?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那明明是“爹亲哥亲”,可哪有皇位亲?

紧接着,就出了个全剧最紧张的桥段——“十二道金牌”。说实话,咱们现在讲紧急命令,总说三道金牌了不起,当年赵构直接十二连发,你说这算什么概念?催命符都没有这样催。头一道是“回朝吧”,第五道就语气不对,第七道已经明说再不回来就是逆命,第八道干脆“执行不动就该杀头”。其实,之前不是没放话让岳飞收兵,只不过那人家没当回事,兄弟都快打赢了,哪舍得退?可在皇帝看来,你敢抗旨半天,那就不是一般的逆鳞,几乎是要命的证据了。把人家架到绝路上,还能指望他回去善终?我自己都觉得,这时候谁是“朝廷的人”,谁开始动摇,几乎一目了然。

再往里捣鼓,有个不常被大伙提起的细节。比起外头金兵的威胁,赵构最怕的反倒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岳飞劝高宗立个太子,说到底,站的还是“宋社稷”的立场,可这事分量太沉。高宗那时候,唯一儿子早丧,自己在杨州城破时捱了吓,男女之事已经不成,这“无子”成了隐疾。岳飞一句“立储”,仿佛一刀捅到了赵构的软肋。说白了,大宋的规矩是武将在外,不许插手朝政,岳飞还是开了这个腔。赵构嘴上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背后其实警铃大作。换我都要多想几层,“你都有兵了还替我操心接班人,是不是念头不老实?”他自己心虚,这句规劝一下就变成了威胁。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军中的事儿。群众都说“岳家军打天下”,可这军队再强终归不是岳飞的,就是国家的。赵构看着那么一伙效忠于岳帅的将领,咋能不眼热?更要命的是岳飞的脾气。他做事直,心大口快,不会讨巧、不会顾前顾后,这种人刚顶用,慢慢就变成威胁了。后来历史上都说朱熹骂他“恃才而不自晦”,可岳飞那句老实话——“还我河山!”要是在皇帝面前说出来,估计也该让人冷汗直冒。看看那封写给秦桧的金国密信,兀术直接撂狠话:“不杀岳飞,谈什么议和?” 你说中原君臣,谁还敢护着他?这下岳飞等于成了金国和南宋的共同敌人。

可要说人性的残酷,窘迫时刻才最真。那个年头,岳家军十二营的九个主将,连夜痛哭流涕在文官面前签字画押,出卖恩主,说岳飞有异心——他们是真的怕“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真的看明白了朝局冷热?还真不好说。有的人是投机,有的人是被吓破胆,还有的只想保家保命。想当年这些人,和岳帅一块喝过苦茶,说过“等打完仗修祖坟”的大话,到头来人心散了,队伍也就带不下去了。至今我都想象那天夜里,岳飞听着屋外狂风,部下们那一份“告状状”,心里该多凉。

案子到最后,秦桧落井下石,“莫须有”三字,算是替皇帝说了句遮羞布。你说秦桧坏,他确实坏;可要没赵构点头,他敢这么做?韩世忠都实诚,跑去问秦桧:“就凭莫须有几句,如何服众?”——结果换来一场沉默。老百姓心里门儿清:杀岳飞,这个主意谁定的还用说?

咱们每次回望这段历史都想拍桌子,就像小巷口喝茶的大爷说的,“好人没好报”。但真要细想——那一纸招牌,谁敢改?岳飞死那年,才39岁,山河未复,兵败家亡。百姓把他敬成神祇,奸臣跪地受骂,一跪就是八百年。可那些夜里无人知晓的痛苦、分明经不起推敲的人心算盘,有几个人真的听得懂?历史给了英雄一个归宿,但谁能还给人心一个公道呢?有的人,老死不醒,有的人,冤屈长存。千古兴亡,几人能说得明白?

来源:邻家小余闲话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