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节开幕当天恰逢加沙战事升级,红毯上的明星们穿得光鲜,背后新闻却是加沙的轰炸声。这对比让现场观众直摇头,有人边喝香槟边嘀咕:“他们拍电影救不了死人。”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闹出不少大事,辛芷蕾拿下影后成焦点,但看热闹的人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电影节开幕当天恰逢加沙战事升级,红毯上的明星们穿得光鲜,背后新闻却是加沙的轰炸声。这对比让现场观众直摇头,有人边喝香槟边嘀咕:“他们拍电影救不了死人。”
主竞赛单元的金狮奖给了美国导演贾木许的新片《父母姐弟》,这部公路片讲的是四位老朋友的冒险故事。片子确实拍得轻松可爱,但不少影评人翻白眼说:“现在电影节就爱颁给这种安全牌电影?”有个记者跟我说,评审团内部据说吵得厉害,有人觉得获奖片主题太轻飘飘,放不下战争、难民这些现实问题。
真正引起争论的还是辛芷蕾。她凭《日挂中天》成为第三个威尼斯华人影后,台下一片欢呼,但第二天就有记者放出风声说剧本里藏着“敏感符号”。我站在颁奖台边上听见后排有人压低声音:“这剧本要是让审查员看了,能过?”辛芷蕾在领奖时只顾着感谢导演和家人,全程没提电影里的争议点,倒是把捧场的中国台湾导演陈芯宜夸得不少。
电影节里新技术玩得花哨。陈芯宜带着VR电影《云在两千米》入围沉浸式单元,观众头戴设备看完都说“像穿越到阿里山”。但有个影院经理私下抱怨:“现在电影节越来越像科技展,电影公司更看重VR的版权费,传统放映厅的观众反而少了。”
评审团大奖颁给突尼斯的《欣德·拉贾布之声》,导演是女性,主角也是女性,讲的是女性争取话语权的故事。我看片时前排观众边哭边鼓掌,散场后碰见几个本地老人嘀咕:“这种题材年年都有,真能改变什么?”这话让我想起去年戛纳电影节,中东女性题材也是大热门,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又是一阵风。
终身成就奖给了83岁的金·诺瓦克,她年轻时给梦露当替身,后来自己演戏却一直被黑历史遮挡。颁奖礼上她笑得很开心,但后台采访她突然正色:“我演了大半辈子,现在才有人记得我的脸。”这句话让在场记者都沉默了,没人敢追问她当年替身的往事。
最让我意外的是地平线单元。墨西哥的《在路上》拿了最佳影片,讲拉美移民在美墨边境的挣扎。但片尾字幕刚出来,就有评委跳脚说“煽情套路太老套”。旁边一位拉美观众却不服气:“你们坐这儿喝咖啡说电影,我们每天活在刀尖上,您来替我们体验下?”
电影节最后一天,我听见几个制片人在抱怨:“流媒体平台买版权太狠,现在连独立电影都要看硅谷脸色。”这话让我想起开幕那晚,红毯尽头的大牌赞助商全是硅谷公司的logo。有个意大利导演对着香槟苦笑道:“电影节越来越像拍卖会了。”
电影节结束当天,我路过加沙抗议现场,抗议者举着牌子上面写着:“别用电影麻醉我们。”这标语在阳光下晃得人眼疼,不知道明年威尼斯的海报会不会换成这个。
来源:羽西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