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了《猩球崛起4》,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反正我最近几年进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心情是越来越复杂。以前是期待,现在是抱着“别太烂就行”的心态去的。
最近,看了《猩球崛起4》,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反正我最近几年进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心情是越来越复杂。以前是期待,现在是抱着“别太烂就行”的心态去的。
果不其然,《猩球崛起:新世界》(我们就叫它《猩球崛起4》吧)又印证了我的预感。
这片子,说实话,看得我差点在电影院里睡着。我左边的大哥倒是实诚,中途就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两个半小时的片长,磨磨蹭蹭,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讲个啥。前三部曲那种对文明、权力的深入探讨,到了这一部,全没了,变成了一群猩猩的“青春期迷茫”和“长途拉练”。
可笑的是,就这种质量的片子,好莱坞还是理直气壮地指望中国市场来“救命”。他们似乎觉得,只要把IP的招牌挂出来,我们就得乖乖掏钱。
必须得说清楚,不是我们不爱看好莱坞了,是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实在让人爱不起来。
回想一下十年前,《阿凡达》、《盗梦空间》、《猩球崛起》前几部,那时候的好莱坞,是真的有想象力,敢拍不一样的东西。可现在呢?放眼望去,全是续集、翻拍、重启。
好莱坞那帮编剧好像集体江郎才尽了,守着金山银山,却只会做最简单的“复制粘贴”。《猩球崛起4》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不敢突破前作的框架,又没有能力在前作的高度上更进一步,最后就只能搞出这么个“四不像”的玩意儿。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特别喜欢在电影里“夹带私货”。动不动就想“教育”一下全球观众,灌输他们那套所谓的“普世价值”。问题是,你故事都讲不明白,人物都立不起来,谁有心情听你上课?
我去看电影是为了放松和娱乐,不是为了听你唠叨那些不接地气的破道理。当一部电影连最基本的娱乐功能都丧失时,它被观众抛弃,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好莱坞“摆烂”的同时,我们自己的电影在干什么?
说实话,这几年国产电影给我的惊喜,远超好莱坞。我不是什么“小粉红”,纯粹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出发,国产片确实更懂我们想看什么。
《流浪地球》系列,那种“带着家园去流浪”的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好莱坞永远拍不出来的中式浪漫。你看完会觉得热血沸腾,觉得我们的文化里有种不一样的韧劲儿。
《长安三万里》,让我们看到了刻在骨子里的诗意和家国情怀。
还有《热辣滚烫》,它可能在电影技巧上不完美,但它精准地抓住了当下普通人的情绪——那种想要改变、想要“赢一次”的渴望。
当我们的创作者开始用心讲述中国故事,并且在工业水准上迎头赶上时,观众的口味自然就被养刁了。我们吃惯了有滋有味的家常菜,谁还愿意去咽那些又贵又没诚意的速食快餐?
所以,不是我们盲目自信,而是市场规律本该如此。好故事,配得上高票房;烂片,就活该被淘汰。
当然,说好莱坞彻底完蛋了也不客观。去年一部《奥本海默》,照样在中国市场拿下了高票房和高口碑。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观众不排斥好莱坞,我们排斥的是“垃圾食品”。只要你拿出真本事,拍出像《奥本海默》那样有深度、有诚意的作品,我们依然愿意起立鼓掌。
怕就怕那种,自己都拍得心不在焉,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消耗IP,然后还指望中国观众来当“冤大头”的。
《猩球崛起4》这次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就是给好莱坞提了个醒:那个闭着眼睛都能“割韭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市场已经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筛选者”。想在这里继续混下去,就得放下那份莫名其妙的傲慢,重新学会尊重观众,尊重故事本身。
与其天天琢磨着怎么来“蹭饭”,不如先回去好好练练厨艺。
你今年在电影院看过的最烂的好莱坞大片是哪一部?评论区里吐吐槽吧。
来源:圆角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