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以为太空电影只能靠绿幕和特效,那这部在400公里高空实拍的电影会直接把你脸打肿。”
“如果你以为太空电影只能靠绿幕和特效,那这部在400公里高空实拍的电影会直接把你脸打肿。”
开场镜头:王亚平推开舷窗,地球蓝得像刚洗过的玻璃弹珠。
那不是特效,是神舟十三号在2021年11月留下的真景。
全国产8K摄影机隔着两层防辐射玻璃拍到这一幕,地面工作人员第一次看到素材时集体静音——画面好得太假,反而像假的。
再往下,镜头转进天和核心舱。
翟志刚把机器绑在脚架上,用脚指头调整角度,因为手得扶稳正在漂的叶光富。
实拍花絮里能看到摄影机飘起又撞回墙上的慢动作,那一下撞的是国家航天局几百万的定制镜头,导演朱翌冉在地面监控屏前捂眼,航天员却笑到打嗝,说“反正保修期三年”。
电影最戳人的,其实不是地球多蓝,而是三个成年人把牙膏挤成球又吸回嘴里的日常。
失重让水珠悬成银项链,王亚平拿筷子“穿针”引线吃葡萄干,弹幕一片“这就是我小学午餐的终极形态”。
这些片段没剧本,完全靠航天员自由发挥,后期剪辑时才发现,他们每天居然要花三十分钟找飘走的袜子。
技术细节值得多说一句。
这台8K机器上天前,被塞进离心机甩出8个G,又在模拟真空里冻成冰疙瘩。
储存卡用石墨烯散热,容量1TB,但回传速度只有每秒2兆,等于一帧8K要传二十分钟。
团队只好选“先存再带”,等返回舱落地才拿到完整母带——上映前三天还在做色彩校正。
很多人担心“纪录片会不会无聊”。
实测完全多虑。
影院里小孩看到太空跳绳比赛笑出猪叫,中年人悄悄抹泪的点,是叶光富把从老家带来的油菜花籽贴在舷窗上,对着黑暗宇宙说“爸妈,今年家里收成肯定好”。
那一刻,国家任务缩成一句朴素乡音。
票房两天破千万只是表面。
真正发酵的是航天周边销量——同款压缩饼干上线三小时卖空,淘宝搜“太空咖啡”跳出八千条代购。
最离谱的是义乌已经把8K摄影机模型做成钥匙扣,连散热孔都对齐。
走出影院最直接的感受:原来太空离我们这么近。
不是指物理距离,是那些在失重里依然固执的烟火气。
翟志刚拍地球时背景音传来一句“晚饭吃啥”,瞬间把宇宙拉回菜市场。
这份真实,比任何科普讲座都奏效。
如果只能带一个人去看,建议选那个总说“太空关我什么事”的朋友。
电影结束后,他大概率会安静很久,然后问一句:“咱们下一站,是不是月球?”
来源:CICI观影